-
公开(公告)号:CN11501470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42417.5
申请日:2022-05-17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量化水生生物运动行为对水质生态修复效果扰动规律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可循环流水实验平台、水质扰动影响因子监测系统,可循环流水实验平台包括顺直玻璃实验水槽、连接顺直玻璃实验水槽中进水水流扩散段和尾水槽的循环水管道、接至尾水槽的出水管道、伸入下沉蓄水池的供水管道,顺直玻璃实验水槽中部为水生生物扰动实验区。本发明通过可循环流水实验平台营造河流或湖泊中不同水动力条件,在水生生物扰动实验区利用水质扰动影响因子监测系统同步测定水生生物运动行为、水流紊动特性、浊度剖面分布、相关水环境参数以及水质扰动强度,解析水生生物行为‑水动力‑水质扰动的响应规律,为水体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014702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0542417.5
申请日:2022-05-17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量化水生生物运动行为对水质生态修复效果扰动规律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可循环流水实验平台、水质扰动影响因子监测系统,可循环流水实验平台包括顺直玻璃实验水槽、连接顺直玻璃实验水槽中进水水流扩散段和尾水槽的循环水管道、接至尾水槽的出水管道、伸入下沉蓄水池的供水管道,顺直玻璃实验水槽中部为水生生物扰动实验区。本发明通过可循环流水实验平台营造河流或湖泊中不同水动力条件,在水生生物扰动实验区利用水质扰动影响因子监测系统同步测定水生生物运动行为、水流紊动特性、浊度剖面分布、相关水环境参数以及水质扰动强度,解析水生生物行为‑水动力‑水质扰动的响应规律,为水体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259131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718585.5
申请日:2022-06-23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C01B32/0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污泥制备多功能生物炭的绿色方法及该生物炭的应用,属于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中通过将含水率相对较低的干化污泥粉末与过量的含氧离子的盐混合加热来热解污泥,或将干化污泥粉末加入到熔融的盐中热解,对热解产物酸洗或/和水洗除杂后得到生物炭。热解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物排放量相比于氮气保护热解过程极大程度地减少。所制备的生物炭的比表面积、碳原子含量、杂原子掺量均比氮气保护法制备的生物炭的更高,因此该生物炭除了具有更优异的吸附性能外,还具有类芬顿反应催化活性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259131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210718585.5
申请日:2022-06-23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C01B32/0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污泥制备多功能生物炭的绿色方法及该生物炭的应用,属于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中通过将含水率相对较低的干化污泥粉末与过量的含氧离子的盐混合加热来热解污泥,或将干化污泥粉末加入到熔融的盐中热解,对热解产物酸洗或/和水洗除杂后得到生物炭。热解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物排放量相比于氮气保护热解过程极大程度地减少。所制备的生物炭的比表面积、碳原子含量、杂原子掺量均比氮气保护法制备的生物炭的更高,因此该生物炭除了具有更优异的吸附性能外,还具有类芬顿反应催化活性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96795B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110666851.X
申请日:2021-06-16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家正 , 陈霞 , 周小国 , 惠二青 , 周显 , 彭子凌 , 陈文然 , 庞波 , 娄宗斌 , 王涌泉 , 谢博文 , 万沙 , 高志扬 , 范泽宇 , 吕兴栋 , 高卓凡 , 郭文康
摘要: 本发明提供基于河湖底泥与磷矿固废的客土土层结构及制备方法。土层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客土表层、中间透水层和客土基层,每层客土土层结构之间的接触面均为锯齿状过渡结构;本发明利用磷渣、磷石膏、钢渣等工业固废对河湖清淤底泥进行改性与改良用作植被混凝土客土,客土的酸碱性满足植被生长需求且可为植被提供持续营养供给,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简单、经济性优且生态环保等技术优势,还可有效解决现阶段植被混凝土客土成本高、固废堆弃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等技术问题,特别适用于有河湖整治及工业固废处置需求的城镇地区。
-
公开(公告)号:CN113318734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602328.0
申请日:2021-05-31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01J23/50 , B01J37/03 , B01J37/08 , B01J37/02 , C04B41/52 , C09D1/00 , C02F1/72 , C02F1/30 ,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泥基净污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环保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g掺杂的纳米TiO2,通过Ag的掺杂拓宽纳米TiO2的光响应范围,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其次,采用改进的法构筑核壳结构的纳米Ag‑TiO2@SiO2材料,该材料的壳层纳米SiO2可以防止Ag掺杂的纳米TiO2颗粒团聚,还能增强催化剂与水泥基材料之间粘接强度;再以水泥基材料为载体,制备Ag‑TiO2@SiO2水泥基净污涂层材料。本发明制得的净污涂层材料不仅光催化性能优异、可高效地催化降解混凝土表面的有机物,而且与表层混凝土粘结牢固不易脱落。
-
公开(公告)号:CN113396795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66851.X
申请日:2021-06-16
申请人: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家正 , 陈霞 , 周小国 , 惠二青 , 周显 , 彭子凌 , 陈文然 , 庞波 , 娄宗斌 , 王涌泉 , 谢博文 , 万沙 , 高志扬 , 范泽宇 , 吕兴栋 , 高卓凡 , 郭文康
摘要: 本发明提供基于河湖底泥与磷矿固废的客土土层结构及制备方法。土层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客土表层、中间透水层和客土基层,每层客土土层结构之间的接触面均为锯齿状过渡结构;本发明利用磷渣、磷石膏、钢渣等工业固废对河湖清淤底泥进行改性与改良用作植被混凝土客土,客土的酸碱性满足植被生长需求且可为植被提供持续营养供给,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简单、经济性优且生态环保等技术优势,还可有效解决现阶段植被混凝土客土成本高、固废堆弃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等技术问题,特别适用于有河湖整治及工业固废处置需求的城镇地区。
-
公开(公告)号:CN11885152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006749.7
申请日:2024-07-25
申请人: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九江市三峡智慧水管家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污泥‑餐厨联合厌氧消化尾水提氨制备碳酸氢铵的系统及方法,属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技术领域。所述的系统包括包括混合系统,与混合系统进料端相连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与混合系统进料端相连的污泥处理系统,与混合系统出料端相连的厌氧消化系统,与厌氧消化系统的气体出料端相连的沼气处理系统,与厌氧消化系统的物料出料口相连的沼液储罐,与沼液储罐液相出料端相连的氨回收系统。通过原位pH技术提高沼液的脱氨效率,通过浓缩工艺提高氨气纯度,进而提高碳酸氢铵的生产效率和纯度。本发明既能高效处理餐厨垃圾和污泥,又能经济、环保地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
公开(公告)号:CN113880247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363050.2
申请日:2021-11-17
申请人: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颗粒污泥强度的装置及方法,它包括上下流反复循环气提反应装置和曝气泵;所述上下流反复循环气提反应装置内部设置有多块隔离板;所述上下流反复循环气提反应装置内部设置有曝气头;所述上下流反复循环气提反应装置内部设置有监测单元,所述监控单元监测上下流反复循环气提反应装置中混合液参数。采用曝气控制方式控制上下流反复循环气提反应装置内部流速,实现流速调节目的,操作管理方便,进而有效的提高颗粒污泥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043486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525405.1
申请日:2022-05-16
申请人: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IPC分类号: C02F3/30 , C02F3/34 , C02F101/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改性沸石深度脱氮的方法,将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用溶剂溶解得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溶液,生物降解聚合物溶液的与天然沸石混合搅拌后进行干化处理,得到表面覆载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多孔薄膜的改性沸石填料;改性沸石填料填充至生物滤池反应器,然后通入废水,通过控制生物滤池反应器运行时的溶解氧浓度、气水比、滤速和pH调控改性沸石填料使其表面形成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作用的生物膜并维持生物膜的厚度为0.3~0.8mm;反冲洗完成后重新通入废水。本发明可有效解决低C/N废水采用生物滤池或生物膜法深度脱氮处理过程中碳源不足的问题,克服了外加碳源有机物超标风险并提高系统总氮去除率,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