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59458B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1910646546.7
申请日:2019-07-17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家正 , 颉志强 , 李文伟 , 李明霞 , 陆超 , 陈琴 , 张亮 , 李扬 , 林育强 , 周世华 , 董芸 , 石妍 , 陈霞 , 祁勇峰 , 龚亚奇 , 崔建华 , 苏杰 , 阮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智能防护管理系统,包括防护端和管理端,所述防护端与管理端之间通过无线热点进行数据交互,所述防护端包括内部温控单元、表层保湿单元、外部温控单元和无线控制开关,所述管理端用于接收内部温控单元、表层保湿单元和外部温控单元的实时测量数据,根据各个单元的实时测量数据及环境温度来计算是否满足防护要求,并发送控制指令给防护端对应的单元进行温湿度调节,实现智能防护。本发明通过构筑易拆装的防护结构并结合智能监控,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保湿防裂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359458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646546.7
申请日:2019-07-17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家正 , 颉志强 , 李文伟 , 李明霞 , 陆超 , 陈琴 , 张亮 , 李扬 , 林育强 , 周世华 , 董芸 , 石妍 , 陈霞 , 祁勇峰 , 龚亚奇 , 崔建华 , 苏杰 , 阮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智能防护管理系统,包括防护端和管理端,所述防护端与管理端之间通过无线热点进行数据交互,所述防护端包括内部温控单元、表层保湿单元、外部温控单元和无线控制开关,所述管理端用于接收内部温控单元、表层保湿单元和外部温控单元的实时测量数据,根据各个单元的实时测量数据及环境温度来计算是否满足防护要求,并发送控制指令给防护端对应的单元进行温湿度调节,实现智能防护。本发明通过构筑易拆装的防护结构并结合智能监控,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保湿防裂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780737B
公开(公告)日:2017-10-17
申请号:CN201610256552.8
申请日:2016-04-22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nventor: 杨华全 , 郑守仁 , 翁永红 , 林育强 , 石妍 , 李家正 , 丁福珍 , 董芸 , 严建军 , 周世华 , 彭尚仕 , 陈霞 , 李响 , 王磊 , 张建峰 , 王晓军 , 张亮 , 邝亚力 , 苏杰 , 闫小虎 , 高志扬 , 吕兴栋
IPC: E02B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超高堆石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超高堆石坝是先在处理好的坝基上浇筑坍落度在70mm~150mm下层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未初凝前,选取颗粒粒径40mm以上的块石或卵石堆砌中层块石,再在中层块石上浇筑VC值在1s~5s的一级配碾压混凝土,最后碾压至表面均匀泛浆,之后重复上述步骤形成90‑110m高的碾压块石混凝土底座,然后再底座上施工200‑300m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体,最后在整个坝体的上游浇筑混凝土防渗面板。本发明充分利用当地开挖料,基本做到无弃料,节能环保,提高工效、缩短工期,成本低,整体性能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6892583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138660.X
申请日:2017-03-09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C04B22/06 , C04B103/6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4B40/0042 , C04B2103/60 , C04B7/02 , C04B14/06 , C04B2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活性砂岩骨料的碱活性抑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具有潜在碱活性的砂岩骨料,经立磨机和球磨机二次粉磨制成比表面积为(645~950)m2/kg砂岩粉,砂岩粉与中热水泥、纳米SiO2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该抑制材料由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中热水泥75%~87%,砂岩粉10%~20%,纳米SiO2 3%~5%。本发明制得的碱活性抑制材料具有原料易得、加工性好、制备工艺简单、碱活性抑制效果明显且制备过程对环境无污染等技术优势,利于工程大规模生产与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235952A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1010164342.9
申请日:2010-04-30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nventor: 肖汉江 , 杨华全 , 王述银 , 李家正 , 王迎春 , 肖开涛 , 戴春芳 , 董芸 , 严建军 , 彭尚仕 , 林育强 , 周世华 , 石妍 , 张亮 , 苏杰 , 罗平 , 黄安义
IPC: G01N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徐变试验系统,包括机座、丝杠、顶板、电液伺服作动器、应变计、荷载传感器及碟形弹簧,所述丝杠底部固定于机座,所述顶板固定于丝杠顶部,所述丝杠上安装可移动的下压板及上压板,所述碟形弹簧设置在上压板和顶板之间,所述荷载传感器装设于上压板底部,所述应变计嵌入试件中,所述电液伺服作动器设置在机座与下压板之间。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试件上部采用碟形弹簧实现反力加载,底部采用电液伺服作动器加载,可实现直接测量全级配混凝土的徐变特性,较为真实地反映全级配混凝土的徐变特性,使工程设计更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256373C
公开(公告)日:2006-05-17
申请号:CN200410060769.9
申请日:2004-08-26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环氧树脂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它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加入到硅烷偶联剂与环氧活性稀释剂的混合溶液中混合均匀,在高速分散的作用下与环氧树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水性胺固化剂,再低速分散,熟化,将混合物倒入模具中;在T=23±2℃,RH=55±5%条件下,恒温恒湿固化14d,即得。本发明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无须表面预处理,而是直接加入到硅烷偶联剂和环氧树脂的体系中,简化了传统方法中复杂的纳米离子表面预处理、干燥等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有利于产品的产业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892583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710138660.X
申请日:2017-03-09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C04B22/06 , C04B103/6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活性砂岩骨料的碱活性抑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具有潜在碱活性的砂岩骨料,经立磨机和球磨机二次粉磨制成比表面积为(645~950)m2/kg砂岩粉,砂岩粉与中热水泥、纳米SiO2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该抑制材料由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中热水泥75%~87%,砂岩粉10%~20%,纳米SiO2 3%~5%。本发明制得的碱活性抑制材料具有原料易得、加工性好、制备工艺简单、碱活性抑制效果明显且制备过程对环境无污染等技术优势,利于工程大规模生产与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640941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710958553.1
申请日:2017-10-16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nventor: 陈霞 , 杨华全 , 李家正 , 石妍 , 董芸 , 周世华 , 林育强 , 李响 , 王磊 , 张建峰 , 张亮 , 杨梦卉 , 苏杰 , 李明霞 , 陈群山 , 闫小虎 , 吕兴栋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变形适应能力的丙乳增韧塑性混凝土及制备方法,属于防渗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所述塑性混凝土由普通硅酸盐水泥、低液限粘土、丙乳、砂、石、水和减水剂按如下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普通硅酸盐水泥70份,低液限粘土30份,丙乳7~20份,砂450~470份,石20份,水100~108份,减水剂0.7~0.8份。本发明配制的塑性混凝土具有原材料易得、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强度比低、适应变形能力强、抗渗性能优、易于施工且环保无污染等技术优势,可用于防渗墙等建筑物。
-
公开(公告)号:CN1211451C
公开(公告)日:2005-07-20
申请号:CN03118712.9
申请日:2003-02-28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一种水下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按重量以100份环氧值为0.51~0.54的液态环氧树脂为主剂,以5~50份丙酮和10~60份糠醛为灌浆施工过程中的降粘剂及固化过程中的反应剂,通过加入10~60份苯酚甲醛己二胺缩合物或苯酚甲醛间苯二胺缩合物和0.5~5份硅烷类表面湿润、渗透、粘接增强剂而组成。除具有一般环氧树脂浆材能适用于干燥及潮湿环境外,还适用于有水条件;且浆液具有符合灌注要求的粘度和优异的湿润和浸润性能,固化收缩率低,固化后具有符合工程要求的良好力学性能,耐水、耐老化性能优良;同时浆液毒性低,配制及施工工艺简单。可适用于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港口等处,特别是对高层建筑与水电大坝等混凝土巨型构筑物裂缝及岩石基础防渗、加固处理效果尤为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597775A
公开(公告)日:2005-03-23
申请号:CN200410060769.9
申请日:2004-08-26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环氧树脂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它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加入到硅烷偶联剂与环氧活性稀释剂的混合溶液中混合均匀,在高速分散的作用下与环氧树脂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水性胺固化剂,再低速分散,熟化,将混合物倒入模具中;在T=23±2℃,RH=55±5%条件下,恒温恒湿固化14d,即得。本发明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无须表面预处理,而是直接加入到硅烷偶联剂和环氧树脂的体系中,简化了传统方法中复杂的纳米离子表面预处理、干燥等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有利于产品的产业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