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青藏高原连底冻河流内裂腹鱼类越冬场精准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0231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17462.9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一种青藏高原连底冻河流内鱼类越冬场精准定位方法,包括:确定研究区域为连底冻河段;确定连底冻期;定位水体位置:于连底冻河段内寻找活水体位置,将寻找所得水体位置确定为潜在越冬场;若在潜在越冬场判定满足如下条件,则确定潜在越冬场为最终定位的越冬场:(1)确定潜在越冬场有典型鱼类出现;(2)确定潜在越冬场具有越冬期和越冬场忠诚度;(3)确定有热源温泉,且热源温泉对潜在越冬场具有加热作用;(4)确定潜在越冬场具有凹岸侵蚀形成的深水区;(5)确定潜在越冬场具有满足鱼类越冬的食物。本发明可以精准定位连底冻河流内越冬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鱼类的栖息地和迁徙规律,保护青藏高原鱼类越冬场及其所属鱼类。

    一种裂腹鱼类产卵场精准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5648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384352.7

    申请日:2023-1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裂腹鱼类产卵场精准定位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研究区域;步骤二、根据卵径大小以及性腺发育分期确定性成熟期,再根据卵粒是否排空以及亲鱼臀鳍是否折断判断是否发生了产卵行为,以此确定产卵时间;步骤三、根据步骤一确定的研究区域,在步骤二确定的裸裂尻属鱼类的产卵时段识别裸裂尻属鱼类产卵场河段;步骤四、基于步骤三确定的产卵场河段内开展精准定位产卵场工作:于步骤二得到的产卵时段内确定产卵发生的具体时间,确定具体产卵时间后,根据裸裂尻属鱼类产卵场河段的底质差异对裸裂尻属鱼类产卵场进行精准定位。本发明精准定位了裂腹鱼类的产卵场,填补了空白,为长江源鱼类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一种农村非常规水智能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547952B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010434352.3

    申请日:2020-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农村非常规水智能化处理方法及装置,所述处理装置包括格栅调节池、前端水质监测井、一体化处理单元、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紫外消毒井、出水监测井;格栅调节池的出口与前端水质监测井的入口连接,前端水质监测井的出口分别与一体化处理单元和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入口连接,一体化处理单元的出口与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入口连接,前端水质监测井根据水质监测情况控制水质是否需要经过一体化处理单元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或是直接进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人工湿地处理单元的出口与紫外消毒井的入口连接,紫外消毒井的出口与出水监测井的入口连接。本发明具有占地面积小、建造灵活、处理效果好、运行低耗易维护兼具景观效果等优点。

    一种水葫芦爆发性增殖控制型浮岛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92478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1910414207.6

    申请日:2019-05-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葫芦爆发性增殖控制型浮岛及其构建方法,所述浮岛包括网体、笼罩于网体内部空间的水葫芦、至少三个对称分布于网体四周的升降‑锚固系统,所述网体包括相互扣合且可拆卸连接的网罩和底网,所述升降‑锚固系统包括充气浮球、缆绳、配重球、滑动卡扣连接于缆绳的第二快连环、分别设于充气浮球上下两端的第二快连钩和第三快连钩,缆绳的上端连接与第二快连钩与充气浮球的结合处,缆绳末端与配重球连接,第二快连钩用于与网体挂接实现升降‑锚固系统与网体的连接,所述第三快连钩用于连接缆绳上的第二快连环。本发明构建成本和能耗低、管理维护简单、方便,具有节约成本、生态环保、抗冲击力强等特点。

    一种以底栖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河流生态流量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09290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864487.1

    申请日:2017-09-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底栖动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河流生态流量确定方法,不仅丰富了生态需水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解决了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生态流量确定方法。本发明操作步骤包括研究河段选择、研究河段底栖动物及生境要素现场实地调查、底栖动物栖息地类型及其栖息地特征参数阈值确定、维持底栖动物生多样的最适栖息地类型确定、研究河段河道地形测量、二维水力学模型构建、不同流量下研究河段底栖动物栖息地模拟、维持底栖动物多样的最适流量确定等。本发明的特点是能够非常准确的获得使底栖动物多样性最大化的生态流量,解决了一般生态流量确定方法结果不能反映水生生物实际需求的问题。

    一种生物强化减污渠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57253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110000348.7

    申请日:2011-0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强化减污渠,包括“凹”形渠底,按粒径从小到大在“凹”形渠底布设介质材料,其中底层为表面改性的细沙,中间层为表面改性的小碎石,上层为表面改性的大卵石,经过表面改性的细沙的表面固定厌氧微生物膜,经过表面改性的小碎石及大卵石的表面固定好氧微生物膜。本发明减污渠的“凹”形渠底的大小依据具体地形和渠道形状而定,在污水通过渠道时,渠底介质材料(包括细沙、小碎石和大卵石)表面的厌氧微生物膜和好氧微生物膜对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进行脱除和固定,达到降低水体污染物含量的目的。

    一种半程曝气耦合铁碳的强化脱氮潜流湿地及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88542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042446.7

    申请日:2021-09-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程曝气耦合铁碳的强化脱氮潜流湿地及运行方法,包括湿地池、曝气装置、溶解氧监测系统、由上至下依次设于湿地池的湿地植物、上层填料层、中层填料层、下层填料层、底部防渗层、与上层填料层连通的进水管、与下层填料层连通的出水管,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泵、曝气管、曝气头。本发明针对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床体缺氧、碳源不足、基质易堵塞以及脱氮效率低等问题,通过设置铁碳功能层、优化填料级配、曝气方式和强度等,营造出了不同的缺氧、厌氧和富氧区域,显著提高了潜流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强度,提升了脱氮效果。

    一种高原鱼类的人造越冬场选址和建设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51744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911020033.1

    申请日:2019-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原鱼类的人造越冬场选址和建设方法,包括确定江源河流在冬季不封冻的冬季融水河段;确定冬季融水河段范围内的水温和水深分布特征;根据冬季融水河段确定人造越冬场选址位置,人造越冬场为冬季融水河段中100‑200m的河段,起始点位于冬季融水河段起始位置的下游,范围为步骤二中水温为0‑19℃的江段;将人造越冬场形状断面设计为梯形断面;按照梯形断面的设计,在所述人造越冬场内,将河道挖深至现有越冬场枯水期的水深范围;按照梯形断面的设计构建人造越冬场的河道边坡使得边坡系数为0.5‑1.8。本发明可使高原鱼类更加安全地越冬,最终可扩大高原鱼类的种群,更好的保护高原的鱼类资源和维护高原的水生态健康。

    高原河流裂腹鱼的泥质人造产卵场选址和建设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63597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0968125.6

    申请日:2019-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原河流裂腹鱼的泥质人造产卵场选址和建设方法,包括步骤一、高原河流裂腹鱼的泥质人造产卵场的选址;步骤二、人造产卵场挖深至30-40cm;步骤三、泥质基质的准备;步骤四、将泥质基质覆盖到人造产卵场;步骤五、产卵场地势的重塑。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江段,使得涨水时该区域流速较小,适合裂腹鱼在此产卵,且卵粒不被水流冲走,而且产卵场地势平整,易于卵粒附着在产卵坑;另外营造产卵场底质,满足有利于裂腹鱼的掘坑行为,同时有利于维护产卵场和产卵坑的稳定,保证在裂腹鱼产卵后,产卵坑不坍塌。

    抑制种源藻类复苏生长的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毯及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45563B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610018155.7

    申请日:2016-0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27 Y02W10/3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种源藻类复苏生长的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毯及应用方法,属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底泥原位修复和藻类控制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底泥覆盖技术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修复效率低以及不可重复利用等问题。所述生态覆盖毯包括薄纤维反滤层、生物‑基质联合修复层、纤维织物层、快连挂钩、嵌入式基质框、浮标、锚固桩、微电流电解装置、太阳能板和电极。应用方法为分析表层沉积物中藻类休眠体和污染物的种类、浓度状况,选定修复区域,在蓝藻未向水体复苏的休眠间隙进行铺设,分析嵌入式基质框中吸附性滤料污染物含量和吸附特征,确定是否更换填料或收割植物。本发明可应用于湖泊、池塘和景观水等受污染水体的底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