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845487B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0510042910.7
申请日:2005-07-11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5/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准正交时分复用传输方法及系统,解决多个连续信号以样点交织时分复用方式在无线信道中可靠传输问题。采用一种准正交时分复用传输方法,用于构成通信系统,将N个带宽都为B赫兹的连续信号或其采样样点序列,复接为一个连续信号,通过连续信道传输;收端收到发端传输来的QOTDM连续信号后,通过正交下变频和采样数字化变为一个“零中频”复数字信号,并用载波锁相环纠正“零中频”复数字信号的频偏,利用帧同步环自适应信道均衡器分别实现高精度样点同步和矫正信道畸变,最后进行时分分接,恢复所传输的N个信号。该方法具有样点同步精度高,信道均衡特性好之优点,可用于基于星上FDMA-CWTDM转换的卫星通信系统和无线信道中高速数据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03929232B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410168372.5
申请日:2014-04-23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多波束GEO卫星的宽带移动通信方法,主要方法为:星上设备与地面站设备之间的NG+1条双向馈送链路采用Ka频段点波束实现NG+1次空分复用;星上设备与NT个移动用户终端之间的NB条双向用户链路,基于NB波束卫星天线形成有NB个小区的蜂窝网,并以4小区族方式实现NB/4次空分复用共享260MHz带宽资源。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基于多波束GEO卫星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本发明NT个移动用户终端中任意一个都既可为一个独立的多媒体通信终端,也可为一个与公众因特网相联的局域网,都可通过本系统的卫星链路访问远处网址,本发明能为多种交通工具上大量人员提供类似于4G移动通信水平的因特网业务。
-
公开(公告)号:CN101222239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810017409.9
申请日:2008-01-25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B1/6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脉冲超宽带信号突发采样的方法及接收装置。该方法是将IR-UWB信号分成两路,一路输入到信号延迟单元,另一路输入到能量检测单元;当能量检测单元检测信号中存在IR-UWB脉冲时,系统控制单元启动模拟数字信号转换器对信号延迟单元输出信号进行采样;当检测不存在IR-UWB脉冲时,系统控制单元暂停模拟数字信号转换器对信号延迟单元输出信号的采样;系统控制单元将能量检测单元产生的第二控制信号的持续时间,作为相邻IR-UWB脉冲的时间间隔,送入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根据模拟数字信号转换器采样得到的信号和脉冲时间间隔参数,恢复传输的信息。该方法节省功率并提高了系统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132264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0143365.5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W40/32 , H04B7/04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MIMO‑NOMA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分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分簇算法由于没有综合考虑信道增益差和空间相关度导致用户公平性较低的问题。其实现方案是:1)基站端基于信道信息计算信道增益差和空间相关度,获得优先级矩阵;2)根据信道优先级矩阵完成基于双向优先选择的用户分簇;3)对已完成的用户簇进行最小数据速率门限值比较操作,若满足最小数据速率门限值约束则继续实现基于双向优先选择的用户分簇,否则,对所有剩余用户完成穷举搜索。本发明具有兼顾用户公平性和系统吞吐量的优点,可用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MIMO‑NOMA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分簇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1132264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143365.5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W40/32 , H04B7/04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MIMO-NOMA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分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分簇算法由于没有综合考虑信道增益差和空间相关度导致用户公平性较低的问题。其实现方案是:1)基站端基于信道信息计算信道增益差和空间相关度,获得优先级矩阵;2)根据信道优先级矩阵完成基于双向优先选择的用户分簇;3)对已完成的用户簇进行最小数据速率门限值比较操作,若满足最小数据速率门限值约束则继续实现基于双向优先选择的用户分簇,否则,对所有剩余用户完成穷举搜索。本发明具有兼顾用户公平性和系统吞吐量的优点,可用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MIMO-NOMA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分簇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8650002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491129.5
申请日:2018-05-21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共公开了一种具有闭式解的两层蜂窝网络下行协作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由宏基站和毫微基站构成的大规模异构蜂窝网络中,对基站的部署构建几何模型;利用协作门限,根据异构网络中的每个用户从宏基站和毫微基站接收到的最大功率将用户划分分为协作传输模式的用户、非协作传输模式的宏用户以及非协作传输模式的毫微用户;基于调度间隔期间内的当前统计信道状态信息(CSI),针对每个子带采用基于QoS的下行链路(DL)发射功率控制机制,对用户进行功耗建模;根据每个用户的功耗,对该大规模两层异构蜂窝网络进行跨层协作的能谱效分析,推导出该网络下的能量-频谱效率的闭式解。
-
公开(公告)号:CN103929232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410168372.5
申请日:2014-04-23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多波束GEO卫星的宽带移动通信方法,主要方法为:星上设备与地面站设备之间的NG+1条双向馈送链路采用Ka频段点波束实现NG+1次空分复用;星上设备与NT个移动用户终端之间的NB条双向用户链路,基于NB波束卫星天线形成有NB个小区的蜂窝网,并以4小区族方式实现NB/4次空分复用共享260MHz带宽资源。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基于多波束GEO卫星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本发明NT个移动用户终端中任意一个都既可为一个独立的多媒体通信终端,也可为一个与公众因特网相联的局域网,都可通过本系统的卫星链路访问远处网址,本发明能为多种交通工具上大量人员提供类似于4G移动通信水平的因特网业务。
-
公开(公告)号:CN101977083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1010524834.4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B1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宽带岩层通信系统,主要解决矿井中发生严重事故时无可靠通信手段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两个收发信机、一对收发共用的电极和收发切换开关,通过电极以岩层为传输媒质形成无线信道,构成时分双工的通信系统,每个收发信机包括一个发送设备和一个接收设备,该发送设备包括信道编码单元、M元扩频单元和E类功率放大器;该接收设备包括低噪声放大器、级间隔直耦合电容器、AGC放大器、A/D变换器、解扩解调与信道译码单元。M元扩频码取码片值为-1或0或1的三进制伪随机码,E类功率放大器采用有输出变压器的推挽功率放大器。本发明具有信号占空比小,峰平功率比高,误码特性好,传输距离远的优点,可为矿井救灾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01873281A
公开(公告)日:2010-10-27
申请号:CN201010226219.5
申请日:2010-07-15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2×2 TDD-MIMO系统信道的互易性丧失补偿方法,主要解决TDD-MIMO系统中由于同相/正交I/Q不平衡而导致的信道互易性丧失问题。在该方法中,基站BS和移动台MS首先对各自的接收方向信道进行测量得到上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然后将两条链路的CSI汇集到BS处,由BS计算出分别用于BS和MS的校准矩阵;再将MS所用的校准矩阵发送给MS;在正式数据传输时,BS和MS用各自的校准矩阵对待发送信号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得上下行链路的信道互易性得以保持。本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占用系统开销少,适用于补偿由I/Q不平衡引起的TDD-MIMO系统信道互易性的丧失。
-
公开(公告)号:CN110996355B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911221842.9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铁列车双天线联动的LTE切换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速铁路环境下TD‑LTE系统因移动速度过快而导致切换成功率低影响网络质量的问题。其方案是:通过在高铁列车首尾分别部署相互独立工作的LTE天线及接入控制单元,由车首天线先进行切换,之后利用列车首尾切换环境的一致性及确定性,将车首天线切换数据同步给车尾天线,根据对车首天线切换效果的评估,在车尾天线进行切换时基于评估结果调整优化相关参数,即动态调整车尾天线自身的切换流程及数据之后再进行切换,从而获得更优的切换效果。本发明有效提升了移动用户在高速运动场景下的切换性能,优化了列车整体网络服务质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