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35966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010671768.7
申请日:2020-07-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基于齿轮内源激励力的齿轮振源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构建基于齿轮动态传递误差的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根据所述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构造动载荷识别控制模型,并根据所述载荷识别控制模型构建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模型;采集齿轮传动的输入和输出转角信号,获得齿轮传动的动态传递误差;根据所述齿轮传动的动态传递误差求解所述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模型,获得待识别的齿轮内源激励力,实现齿轮传动的振源识别。本公开通过测量齿轮动态传递误差来计算齿轮内源激励力,具有操作简单和计算精度高的优点,克服了齿轮内源激励力无法直接测量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2434432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011368519.7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啮合直齿轮磨损下的啮合刚度的建模方法,方法中,获取外啮合直齿轮磨损在齿廓上的磨损量分布;基于所述磨损量分布建立单齿啮合模型,求解所述单齿啮合模型得到外啮合直齿轮磨损下的单齿啮合关系;基于所述单齿啮合关系,推导多齿啮合下的齿轮啮合关系;基于齿轮啮合关系计算外啮合直齿轮磨损下的齿轮啮合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552B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010672208.3
申请日:2020-07-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齿轮局部式故障等效激励力的识别方法,包括:建立正常齿轮与故障齿轮的传动动力学模型;构造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构建动载荷识别控制模型;构造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凸优化模型;测量正常齿轮与故障齿轮的输入和输出转角信号,分别得到正常齿轮传动和故障齿轮传动的动态传递误差,并计算故障齿轮相对于正常齿轮的残余传递误差;求解所述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凸优化模型,识别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并通过对比所识别的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与齿轮故障产生的真实等效激励力,实现齿轮故障的定量诊断。本公开间接测量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准确识别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具有操作简单和计算精度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434432A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1368519.7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啮合直齿轮磨损下的啮合刚度的建模方法,方法中,获取外啮合直齿轮磨损在齿廓上的磨损量分布;基于所述磨损量分布建立单齿啮合模型,求解所述单齿啮合模型得到外啮合直齿轮磨损下的单齿啮合关系;基于所述单齿啮合关系,推导多齿啮合下的齿轮啮合关系;基于齿轮啮合关系计算外啮合直齿轮磨损下的齿轮啮合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035966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671768.7
申请日:2020-07-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基于齿轮内源激励力的齿轮振源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构建基于齿轮动态传递误差的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根据所述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构造动载荷识别控制模型,并根据所述载荷识别控制模型构建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模型;采集齿轮传动的输入和输出转角信号,获得齿轮传动的动态传递误差;根据所述齿轮传动的动态传递误差求解所述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模型,获得待识别的齿轮内源激励力,实现齿轮传动的振源识别。本公开通过测量齿轮动态传递误差来计算齿轮内源激励力,具有操作简单和计算精度高的优点,克服了齿轮内源激励力无法直接测量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552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672208.3
申请日:2020-07-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齿轮局部式故障等效激励力的识别方法,包括:建立正常齿轮与故障齿轮的传动动力学模型;构造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构建动载荷识别控制模型;构造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凸优化模型;测量正常齿轮与故障齿轮的输入和输出转角信号,分别得到正常齿轮传动和故障齿轮传动的动态传递误差,并计算故障齿轮相对于正常齿轮的残余传递误差;求解所述基于L1范数的稀疏解卷积凸优化模型,识别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并通过对比所识别的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与齿轮故障产生的真实等效激励力,实现齿轮故障的定量诊断。本公开间接测量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准确识别齿轮故障等效激励力,具有操作简单和计算精度高的优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