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96933B
公开(公告)日:2023-02-07
申请号:CN202210337246.2
申请日:2022-04-0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4B17/391 , H04L25/03 , G06N3/0464 , G06N3/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I接收机及方法,包括三个神经网络,一个信道特征提取器、一个信号特征提取器和一个信号检测分类器,信道特征提取器根据到信号进行信道信息的估计和提取,信道特征提取提取器的输出馈送到信号特征提取器,帮助信号特征提取器提取出消除信道影响之后的特征信号,特征信号最终送入信号检测分类器进行恢复。本发明解决深度学习架构的非通信专属特性与通信信号检测的实时和精准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同时提高AI接收机的迁移能力和泛化能力,将数字通信领域知识嵌入到神经网络的设计中,使得设计的通信系统接收机具有更高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196259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711278386.2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S15/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线监测滚动轴承保持架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实现了在高速运行过程中滚动轴承保持架瞬时速度的实时监测,进而能够判断轴承是否打滑和打滑程度。该方法无需对轴承做任何处理,对油雾等环境因素不敏感,使得该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高速轻载工况下的滚动轴承保持架瞬时速度的在线监测。本发明针对滚动轴承保持架瞬时速度的测量,在轴承外圈沿圆周方向并排安置两个超声波传感器探头,通过同步采集两个超声波传感器探头在滚子与轴承外圈内侧接触界面之间的反射回波信号,得到同一滚子滚过两个超声波传感器探头聚焦区域的时间差,根据该时间差与两个超声波传感器探头的中心距可以得到保持架的瞬时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843087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210336731.4
申请日:2012-09-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2P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线磁平衡头励磁线圈的驱动装置,由调压电路和调流电路两部分组成。调压电路由比较电路、MOSFET驱动电路、MOSFET及滤波电路组成。调压电路基于以上模块可将控制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变成与其波形相似的功率信号。调流电路由H桥电路及两个半桥驱动电路组成。通过控制H桥电路对桥的开通和关断,可将调压电路输出的功率信号的电流方向交错改变,满足动平衡头驱动线圈工作的需要。通过调压电路和调流电路相配合,可输出可满足在线主动平衡头励磁线圈要求的驱动电压。采用本发明设计的驱动电路,可驱动平衡头励磁线圈,使配重盘相对于主轴转动,进而校正高速主轴的不平衡,从而降低机器的振动水平,提高机器的运行质量、效率和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2843087A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1210336731.4
申请日:2012-09-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2P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线磁平衡头励磁线圈的驱动装置,由调压电路和调流电路两部分组成。调压电路由比较电路、MOSFET驱动电路、MOSFET及滤波电路组成。调压电路基于以上模块可将控制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变成与其波形相似的功率信号。调流电路由H桥电路及两个半桥驱动电路组成。通过控制H桥电路对桥的开通和关断,可将调压电路输出的功率信号的电流方向交错改变,满足动平衡头驱动线圈工作的需要。通过调压电路和调流电路相配合,可输出可满足在线主动平衡头励磁线圈要求的驱动电压。采用本发明设计的驱动电路,可驱动平衡头励磁线圈,使配重盘相对于主轴转动,进而校正高速主轴的不平衡,从而降低机器的振动水平,提高机器的运行质量、效率和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2073304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10009616.1
申请日:2011-01-17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5B19/4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床功能部件可重构监测系统及其方法。该系统基于“嵌入式监测单元+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硬件架构的机床功能部件可重构监测硬件装置和基于“系统引擎+功能组件”软件架构的可重构监测软件平台。根据机床不同功能部件的监测要求,选择传感器并更换相应的信号调理模块重构监测硬件装置,可重构监测软件平台上通过动态加载功能组件,并将相应的功能部件监测子程序在线下载到模块化嵌入式监测装置,以实现对机床不同功能部件的监测。本发明不仅有利于快速构建面向机床不同功能部件的监测诊断系统,提高机床加工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加工效率,同时也推动了监测诊断技术在国产机床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4696933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210337246.2
申请日:2022-04-0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H04B17/391 , H04L25/03 , G06N3/0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I接收机及方法,包括三个神经网络,一个信道特征提取器、一个信号特征提取器和一个信号检测分类器,信道特征提取器根据到信号进行信道信息的估计和提取,信道特征提取提取器的输出馈送到信号特征提取器,帮助信号特征提取器提取出消除信道影响之后的特征信号,特征信号最终送入信号检测分类器进行恢复。本发明解决深度学习架构的非通信专属特性与通信信号检测的实时和精准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同时提高AI接收机的迁移能力和泛化能力,将数字通信领域知识嵌入到神经网络的设计中,使得设计的通信系统接收机具有更高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077225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283086.2
申请日:2019-12-13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N29/30 , G01N29/2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聚焦超声探头实际工作中聚焦直径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于不同工况下聚焦超声探头聚焦直径的测量。该方法通过测量一个边界明显的界面,一边为钢-空气接触,一边为钢-空气-钢接触,并在该界面上施加一定的载荷,移动聚焦超声探头,使得聚焦超声探头经过接触边缘区域,根据聚焦超声探头移动过程中超声反射率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聚焦超声探头聚焦直径的大小。本发明能够测量聚焦超声探头在特定工况下对应的聚焦直径,显著提高了利用聚焦超声探头进行试验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537229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318354.6
申请日:2020-04-2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M13/04 , G01K13/08 , G01P3/00 , F16C35/067 , F16C4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测量轴承不同位置运行参数的轴承座装置,包括轴承座拉力加载装置,轴承座上安装有超声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轴承座中用于装配滚动轴承。拉力加载装置包括有拉力传感器与拉力加载连接杆。拉力加载连接杆给轴承座进行加载,同时定位轴承座防止其产生轴向滑动。本发明由于具备多个加载位置,所以可通过旋转轴承座来调节各传感器相对轴承加载点的测量位点。在测量轴承运转实时外圈温度和保持架转速等信号时,使得检测过程简化,效率提高,保证了轴承运行参数的高效获取,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滚动轴承实验台。
-
公开(公告)号:CN110333287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910506380.9
申请日:2019-06-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轴承检测仪,属于无损检测领域。该检测仪包括主控采集处理模块、超声发射接收模块、电源模块和超声探头,主控采集处理模块包括采集控制模块、高频模数转换模块、超声触发控制模块与处理显示模块。采集控制模块,控制高频模数转换模块对超声回波信号进行数据采集;超声触发控制模块,用于向超声发射接收模块发送超声重复频率信号;超声发射接收模块产生超声激励脉冲信号,同时接收并放大超声探头发送的反射回波信号;处理显示模块用于处理经高频模数转换模块转换而得的超声反射回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本发明结构简单,重量轻,安装使用方便;并且采用SoC FPGA,可扩展性较好,方便检测系统的调试、更新和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09799091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910070036.X
申请日:2019-01-2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M13/045 , G01B17/00 , F16C4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圆柱滚子轴承滚子上下倾斜摆动状态的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圆柱滚子轴承外圈沿滚子长度方向并列安装两个或多个超声传感器,通过同步采集两个或多个超声传感器在圆柱滚子轴承外圈内表面与滚子的接触界面的超声反射信号,分别计算各个超声反射信号的反射率,得到不同位置的油膜刚度,并换算为相应位置的油膜厚度,根据两个或多个超声传感器测量的油膜厚度的相对幅值大小确定滚子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的上下倾斜摆动状态,从而判断轴承滚子运行状态及其实际运行过程中滚子与滚道接触力的分布情况,为轴承整体工作状态的判别和接触润滑理论分析提供直接数据支撑,进而提高我国国产轴承的设计、加工和运用水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