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7929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32023.X
申请日:2024-07-12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稠油CO2驱流度的低界面张力高稳定泡沫体系,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起泡剂0.05~0.5%、稠油活性诱导剂0.01~1%,其余为水;所述起泡剂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离子表面活性剂按质量比5:1~1:5复配而成,所述稠油活性诱导剂为碳酸钠、碳酸铵、碳酸钾、氢氧化钠、叔丁醇钠、四硼酸钠、乙醇钠、乙二胺、二异丙醇胺、三乙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能够在赋存残余油的稠油油藏CO2窜流通道内形成高稳定泡沫,有效抑制CO2窜流,扩大CO2波及效率;本发明能够降低泡沫体系与稠油间的界面张力,促使稠油油藏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本发明能够利用所述稠油活性诱导剂增强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能力并降低体系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334262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631566.X
申请日:2023-12-01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16C10/00 , G16C60/00 , G06F17/18 ,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水搅拌乳化流场及黏度的模拟预测方法,属于油气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油水搅拌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不同温度、不同剪切速率、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油水乳化实验,并测量每次实验的乳液的粘度;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剪切速率、含水率、温度与乳液粘度的单因素本构模型;基于单因素本构模型,建立多参数本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油水搅拌乳化模拟数值模型,基于多参数本构模型编译UDF,导入FLUENT流体域中的乳状液物性参数设置,修正搅拌实时粘度,利用FLUEN进行模拟,即可获得乳液的状态。本发明的方法,能实时预测乳状液的粘度,同时还能对油、水、乳状液的实时分布、速度场、湍动强度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580778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476330.7
申请日:2023-04-28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16C20/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CO2气泡液膜拖拽力的泡沫稳态传输模型,包括以下步骤,收集待开发区块的油气水物性参数和油藏物性参数数据并带入STARS中,建立泡沫传输模型以及其数值模拟图版和物理模拟图版,建立并在泡沫传输模型中引入液膜拖拽力模型,获得CO2气泡液膜拖拽力的泡沫稳态传输模型与其数值模拟图版,将耦合CO2气泡液膜拖拽力的泡沫稳态传输模型的数值模拟图版与泡沫传输模型的物理模拟图版相比较,将拟合准确的泡沫稳态传输模型数值模拟图版用于待开发区块的泡沫驱油方案制定中;本发明中的耦合CO2气泡液膜拖拽力的泡沫稳态传输模型能够准确量化分析液膜拖拽力对气泡的稳定性和强度,使得制定的驱油方案更加贴近实际,可有效提升泡沫驱油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45969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689994.1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斯耐纪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IPC: B01F23/2373 , B01F23/235 , B01F33/00 , B01F35/00 , E21B43/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井口微泡连续生成装置,包括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的上方设置有生成机构,所述微泡生成机构的正面设置有注气机构。该井口微泡连续生成装置,通过设置有生成机构和注气机构的配合,使转动圈在表面活性剂储存箱内沾上表面活性剂,方便连续的利用多个转动圈的转动,来方便产生稳定连续的微泡,并且利用气泵来产生流速较快的空气,使该空气向沾满表面活性剂的转动圈移动,利用吹泡泡的原理,来使转动圈的一侧产生泡泡,而利用转动圈的循环转动沾上表面活性剂,持续不断地利用在井下水中的微泡输出管输出微气泡,起到方便使用该井口微泡连续生成装置产生的气泡提高石油采收率效果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237795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110512491.8
申请日:2021-0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评价泡沫液膜扩张粘弹性盐效应的方法,包括:步骤S10、根据常规动态表面张力测定方法确定泡沫体系的动态表面张力曲线;步骤S20、根据泡沫体系的动态表面张力曲线确定泡沫体系吸附初期的扩散系数;步骤S30、重复步骤S10‑S20,获得不同盐度下泡沫体系吸附初期的扩散系数;步骤S40、根据不同盐度下泡沫体系吸附初期的扩散系数评价泡沫液膜扩张粘弹性盐效应。本发明基于表面扩张粘弹性的产生原因,利用动态表面张力测试代替扩张模量测试评价盐度对泡沫液膜粘弹性的影响,极大降低了测试仪器门槛,减小了实验成本,并且快速、准确、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2266775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1146761.X
申请日:2020-10-23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纳米乳化剂的制备及油藏应用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原位纳米乳化剂,其性质为弱疏水弱亲油纳米胶态粒子,本发明所提供的纳米乳化剂直接用油田注入水分散,比注入水黏度略高,注入性好;在油藏含水饱和度25~85%条件下,通过油‑水界面的反相弯曲效应与原油生成动力学稳定的油包水Pickering乳化液,油包水Pickering乳化液在油藏含水饱和度范围不发生相变,Pickering乳化液的黏度与地层含水饱和度成正比与地层含油饱和度成反比,乳化液的黏度是原油黏度的1.5~20倍,乳化液在高渗区的黏度高于低渗区乳化液黏度,能够自适应控制流度、稳定排驱前缘,实现智能驱油,极限化提高原油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356814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0794431.X
申请日:2021-07-14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E21B4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相变油水原位乳化液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是针对原油乳化液性能参数同时满足以下三个特定要求的稠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A)原油黏度小于6000mPa·s;(B)油藏温度条件下,原油‑采出水乳化液相变点大于等于70%,相变点对应乳化液黏度为原油黏度的2~6倍;(C)油藏温度条件下,当含水量小于等于相变点时,原油‑采出水乳化液与原油流度之比为0.2~0.9。本发明的方法可将稠油注水扩大到原油黏度高至6000mPa·s的油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高相变油水原位乳化液驱油能够自适应控制流度,与原油近混相,同时兼具润湿性改善与岩石表面滑移作用,拥有大幅度提高稠油水驱采收率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782045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110163240.3
申请日:2021-02-05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一种测定泡沫液膜渗透能力的及其使用方法,包括装置本体、气泡发生器、观察管、观察容器、储液罐、旋转电机、第一气源、第二气源和数码显微镜,气泡发生器、观察管、观察容器组成耐高温高压的密闭系统设置在装置本体中,在旋转电机、储液罐、第一气源、第二气源的共同作用下在密闭系统中生成气泡进行液膜渗透性实验,并由数码显微镜采集用于研究液膜渗透性机理的实验数据;通过特定的气泡发生器生成气泡,并将其引入专用的观察设备中,实现对气泡在真实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液膜中渗透过程的精确而清晰的观察记录,为研究泡沫液膜渗透能力和进一步指导提高原油采收率中泡沫作为封堵剂和驱替流体的开发提供实验设备和数据上的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2302598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311750.2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E21B43/24 , E21B43/243 , E21B4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深层稠油油藏井下产生蒸汽的方法,涉及稠油开采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水平井,水平井水平段设于超深层稠油油层底部,所述水平井内设有注空气管;注入直井,所述注入直井设有多个,其内设有注燃料管,且注入直井的末端和所述水平井的水平段连接,所述注入直井末端还设有直燃式井下蒸汽发生器,在注入时,从注燃料管注入燃料,燃料管和套管之间的环空注水,空气从直井底端进入蒸汽发生器中共同产生蒸汽。本发明设计了水、燃料及空气三种介质的全新注入方式,显著提高了注入效率和井下每天能产生的蒸汽量;同时,本发明可根据不同超深层稠油油藏开发需要,调整水、燃料及空气注入量,实现蒸汽发生量的适时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11995995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912405.8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膨颗粒非均质裂缝封堵效果改善剂及制备方法,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79~94.9%偶联剂改性基体颗粒、5~20%覆膜树脂、0.1~1%润滑剂;制备方法如下:步骤1:制备偶联剂改性基体颗粒;步骤2:将覆膜树脂研磨成粉末并与步骤1得到的偶联剂改性基体颗粒分别预热;步骤3:将润滑剂、步骤2中的覆膜树脂、偶联剂改性基体颗粒混合均匀,在120~180℃条件下加热;加热过程中每隔t时间将混合物取出,搅拌均匀后继续加热,0.5~1h后即可得到所需改善剂;本发明改善剂使用方便、作用机理巧妙,不需要其他任何配套用剂,仅利用地层高温与产出水冲刷作用即可提升体膨颗粒的非均质裂缝封堵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