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485615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310515267.3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污染监测领域,涉及数据分析技术,用于解决现有的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阈值浓度测算方法无法结合种植区域内的植物生长状态对生态毒性阈值浓度进行设定以及优化的问题,具体是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阈值浓度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生态监测地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区域性监控分析:将生态监测地区分割为若干个监测区域,生成监测周期,获取监测区域在监测周期内的大气数据DQ、水体数据ST以及土壤数据TR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监测区域在监测周期内的污染系数WR;本发明对生态监测地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区域性监控分析,通过区域划分的方式提高污染物浓度监测结果的精确性,为阈值浓度测算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951005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703598.0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自然水体研究技术领域的一种自然水体柱孢藻毒素的浓度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采样设备与检测设备,所述采样设备包括储箱、泵、伸缩管以及分离箱;所述分离箱远离伸缩管的一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通孔,所述伸缩管的固定端上设有连杆,所述连杆与挡板之间设有柔性连接件,所述连杆的侧壁上设有刮块;本发明通过分离箱罩在伸缩管的端部,隔绝水面上的漂浮物与伸缩管的进口接触,在分离箱进入到采样水体中时,转动伸缩管移动端,使刮块将开口处的杂质扫走,降低水面上的漂浮物进入到采样设备与检测设备中的几率,避免浓度检测装置堵塞而影响柱孢藻毒素浓度的检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42295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59354.4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刺激反应行为跟踪监测装置及方法,包括观察箱以及与观察箱通讯连接的动物行为轨迹跟踪系统,所述观察箱包括一侧中空的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顶部贴合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上插设有多孔板,所述支撑框架内设有用于刺激多孔板内鱼类的刺激机构,所述支撑框架上方的箱体内壁上设有红外摄像头,所述承载板通过驱动机构活动设于箱体内,所述箱体顶部内壁且位于红外摄像头的外侧设有辅助机构。本发明设置有辅助机构,在跟踪监测工作结束后,通过辅助机构可代替人工将位于多孔板内的斑马鱼幼鱼转移至放置容器中,不仅省时的同时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29114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60422.7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1N33/18 , G06F18/24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流水环境污染物实时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河流水环境监测领域。通过以固定采样频率获取监测区域内河流水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时序数据,构建第i类污染物浓度的时序数据序列,利用数据序列构建灰色预测模型,通过所述预测模型计算第i类污染物浓度在下一采样时刻的预测值,根据获取的预测值计算在下一采样时刻监测区域内河流水环境污染程度评估值,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时刻的污染物浓度参数进行预测,能够反映出待检测河流区域内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的变化趋势,有效解决现有监测方式中因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而导致的采样结果时效性较差的问题,有利于针对于水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水环境污染的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8221317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659575.8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IPC: C02F9/00 , C02F1/44 , C02F1/52 , C02F1/00 , C02F11/122 , C02F11/143 , C02F1/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构施工中的污水连续净化处理系统及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污水收集池、絮凝沉淀池、调质分离池、压滤池、反渗透处理池、连续应急设备;通过絮凝沉淀池进行絮凝沉淀,再通过调质分离池将絮凝沉淀后的泥浆进行调质处理,通过压滤池对固液分离后的沉淀物进行压滤处理,同时,将絮凝沉淀池、调质分离池以及压滤池内产生的水体通过反渗透处理池统一处理,去除水体中大多数溶解盐分、细菌、病毒和其他杂质,分离出纯净水和浓缩液,纯净水收集用于后续用途,当絮凝沉淀池、调质分离池以及压滤池需要检修时,通过连续应急设备确保盾构施工污水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71583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1126957.6
申请日:2023-09-0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水质生物毒性预测方法,属于水质生物毒性预测领域,用于解决当前水质生物毒性检测局限于水质生物自身的问题,包括水质分析单元、鱼类分析单元、水质判定单元和数据比对单元,所述水质分析单元用于对模拟预测水域进行分析,得到水质污染变化值,所述鱼类分析单元用于分析测试鱼类的鱼类情况,得到鱼类异常值,所述水质判定单元用于对模拟预测水域进行水质判定,得到模拟预测水域的实际水质等级并发送至数据比对单元,所述数据比对单元用于对模拟预测水域的水质情况进行数据比对,得到水质生物毒性预测结果;本发明结合水质生物对水质环境的影响情况,实现对水质生物毒性的准确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596308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538493.3
申请日:2023-05-1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5 , G06Q10/0637 , G06Q50/26 , G16C20/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风险评估领域,涉及数据分析技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从重金属治理难度的角度来对重金属毒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的问题,具体是河流、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生态毒性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重金属毒性风险评估地区进行区域性监测分析:将重金属毒性风险评估地区分割为若干个监测区域,获取监测区域的铜元数据TY、铅元数据QY以及镉元数据GY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监测区域的监测系数JC,通过监测系数JC将监测区域标记为正常区域或异常区域;本发明可以对重金属毒性风险评估地区进行区域性监测分析,通过监测系数的数值对监测区域内的重金属风险程度进行反馈,从而对重金属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标记。
-
公开(公告)号:CN116831249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890626.3
申请日:2023-07-20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A23K50/80 , A23K20/111 , A23K40/10 , B82Y40/00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鱼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鱼饲料添加剂以木质素为原料,通过高压均质仪对其进行纳米化制备获得,当木质素经过高压均质后,其官能团含量显著增加,醇羟基和酚羟基含量分别提高28%和33%左右。该添加剂具有抗氧化活性,有助于鱼类神经正常发育,减轻有害物质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促进鱼类健康生长,提高鱼类的存活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48561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15267.3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污染监测领域,涉及数据分析技术,用于解决现有的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阈值浓度测算方法无法结合种植区域内的植物生长状态对生态毒性阈值浓度进行设定以及优化的问题,具体是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阈值浓度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生态监测地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区域性监控分析:将生态监测地区分割为若干个监测区域,生成监测周期,获取监测区域在监测周期内的大气数据DQ、水体数据ST以及土壤数据TR并进行数值计算得到监测区域在监测周期内的污染系数WR;本发明对生态监测地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区域性监控分析,通过区域划分的方式提高污染物浓度监测结果的精确性,为阈值浓度测算提供数据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724419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451797.9
申请日:2020-12-0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及其在抑制双酚A神经毒性中的应用,其制备方法为:将麦秆磨碎,经过苯‑醇抽提得到脱蜡粉末,再进行球磨,得到麦秆细粉末;经过二氧六环抽提,抽提残渣再经过乙酸抽提,抽提液经过旋蒸得到固体,加入二甲亚砜溶解,再加入二氯乙烷/乙醇得到沉淀物质,沉淀物质溶解在乙酸溶液后,加入丙酮得到沉淀物质,再经过丙酮、乙醚和石油醚清洗,得到一种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将该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分散于蒸馏水中,快速通过高温反应管,得到水热处理的另一种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制备得到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在抑制BPA神经毒性方面效果显著,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经济效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