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力特性分析的剩余油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807659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211549259.2

    申请日:2022-12-0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水力特性分析的剩余油表征方法及其应用,包括:确定目标地层,获取所述目标地层的岩心,对所述岩心进行驱替实验,获取驱替实验最终时刻的所述岩心的油相和水相的数字化图像;获取所述剩余油的油团的比表面积α,单位为m‑1;获取所述剩余油的油团的水‑油接触面积β,量纲为1;获取所述剩余油的油团的水‑油通道数γ,单位为个。本申请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和提取岩心驱替实验最终时刻的油水两相分布,充分考虑微观剩余油的水力特性和启动条件,基于能综合性表征微观剩余油团水力特性的三个参数将微观剩余油表征为五类。该方法注重油水连通特性对剩余油启动影响,形成的表征标准可作为指导油田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开采的科学指导依据。

    一种多孔介质盲端孔及其自清洁或自采集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54463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11434813.8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孔介质盲端孔及其自清洁或自采集的方法,所述盲端孔的内壁存在第一层级颗粒;在所述第一层级颗粒的表面存在第二层级颗粒;所述第一层级颗粒的粒径为所述盲端孔的特征长度的1%至50%;所述第二层级颗粒的粒径为所述第一层级颗粒的粒径的0.01%至10%;所述盲端孔的自清洁或自采集的方法,包括:向所述盲端孔所在的多孔介质中注入第二液体,第二液体自发地进入所述盲端孔中,将所述盲端孔中的第一液体替换出来;所述盲端孔的组成材质记为第一材质,所述第二液体与所述第一材质的界面能小于所述第一液体和所述第一材质的界面能;所述盲端孔的粗糙体积比大于0.2。

    一种测量小尺寸多孔材料渗透率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046905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832724.7

    申请日:2022-07-1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测量小尺寸多孔材料渗透率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封闭所述多孔介质未与上游腔体和下游腔体中任一个腔体连通的面,使得上游腔体中的流体经过所述多孔介质的内部空隙后进入所述下游腔体;2)提高所述上游腔体的压强,记录所述上游腔体随时间变化的压强数据与所述下游腔体随时间变化的压强数据;3)当所述上游腔体与所述下游腔体的压差为初始压差的5%以内时,完成所述数据的记录;4)将步骤3获得的数据带入公式(1)中,计算得到所述小尺寸多孔材料渗透率κ。

    一种2.N维油藏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66102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110713199.2

    申请日:2021-06-2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王沫然 雷文海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2.N维油藏芯片及其制作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地保证真实岩心主要结构特征的同时通过N次刻蚀来调整孔隙的水力半径/水力直径,每一次刻蚀能够实现一种新的深度,2.N维油藏芯片能够实现强非均质情况下的更宽广的孔隙水力半径分布,同时多个深度的油藏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准三维结构的特征,即深度方向可以有N次变化使得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三维结构特征且不影响其成像效果,相关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简单,每一次新的刻蚀都在前一次刻蚀的基础上进行,且由于后一次刻蚀的孔隙为更大孔隙,范围更加收缩到孔隙中央,对后一次的刻蚀的精度要求低,具有较强的容错率,不会影响结构的整体连通性。

    一种凝胶颗粒乳状液体系及其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85661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306069.3

    申请日:2021-11-0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凝胶颗粒乳状液体系及其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本申请涉及一种驱替液,所述驱替液包括凝胶颗粒,所述凝胶颗粒为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包括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所述驱替液中的一部分所述凝胶颗粒被油滴包裹,形成微球;所述第一单体为非离子水溶性单体;所述第二单体为水溶性阴离子单体;所述驱替液还包括油滴包裹的凝胶颗粒,形成微球;所述微球与凝胶颗粒的重量比例为(1至10):100。本申请提供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在保证小尺寸的凝胶颗粒良好的注入性的同时,通过自发形成的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成核堵塞机制与离散的凝胶颗粒协同实现堵塞‑分散过程以产生压力波动的效应,进而极大的提高采收率。

    一种基于油藏芯片表征润湿性影响的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0759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462036.1

    申请日:2021-04-2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油藏芯片表征润湿性影响的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置驱替液;配置油相液体;提供油藏芯片;清洗油藏芯片;用油相液体饱和油藏芯片;用驱替液对饱和后的油藏芯片进行驱替;对驱替后的油藏芯片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所述方法采用的油藏芯片与真实油藏结构具有相似的统计结构特征,实现了润湿性影响效果的可视化;并且不同类型驱替液的选择与配置,使得润湿性的影响与油田现场的情况一致,可以仅仅改变驱替液的性质来改变润湿性、而不改变固体基质的性质;同时驱替液‑油相液体粘度、界面张力等信息变化小,不会影响对润湿性机理的研究。

    一种抑制凝析气藏反凝析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255414B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010044585.2

    申请日:2020-01-1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抑制凝析气藏反凝析的方法,方法包括:按照预先设置的周期监测油井的产气量、气藏参数;根据产气量和气藏参数,利用预定的算法确定加热电阻的功率,其中,加热电阻在所述油井套管内或输油管道电缆线上的位置根据预置算法确定;根据所确定的功率调整所述加热电阻的实际功率。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基于对设置在油井套管内或输油管道电缆线上的电阻进行加热,实现了有效抑制凝析气藏反凝析现象,稳定提高凝析气藏产气量。

    一种多重介质芯片油藏及其制作和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06316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403752.8

    申请日:2020-05-1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重介质芯片油藏及其制作和应用方法。所述多重介质芯片油藏包括至少两个高渗层和至少一个低渗层,每一个所述高渗层的相对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进出口。本申请的多重介质芯片油藏能够代表多重介质油藏的重要构特征,同时设计有多个进出口,通过调整进出口的开关能够适用不同的驱替方式,能够模拟多重介质油藏的多种驱替方式的过程,使得微流控芯片实验简单灵活,成本低,结果更真实可靠。

    一种基于发射光谱的等离子体特性三维诊断设备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3584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81101.4

    申请日:2025-01-1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nventor: 王沫然 田志国

    Abstract: 一种基于发射光谱的等离子体特性三维诊断设备和方法,包括:光谱仪,用于在等离子体周围的多个预定位置分别进行扫描,获取所述等离子体的三维发射光谱;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等离子体的碰撞‑辐射模型和所述三维发射光谱,获得所述等离子体的三维温度分布和三维浓度分布;能够在等离子周围的多个点进行原位逐点扫描,获得等离子体的三维发射光谱,设备简单,仅需一台光谱仪,就能获得等离子体丰富的发射光谱信息,进而结合等离子体的辐射‑碰撞模型获得等离子体的温度和浓度三维分布,实现了等离子体的三维原位定量检测。

    多孔介质孔渗特性测量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112542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210728879.6

    申请日:2022-06-2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孔介质孔渗特性测量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向第一气体腔通入工作气体,控制第一气体腔、第二气体腔和样品腔互相连通,确定第一气体腔的初始平衡压力;控制第一气体腔与第二气体腔连通,并对第一气体腔进行变压处理得到第一气体腔的处理压力;其中,变压处理为加压处理或减压处理;控制第一气体腔、第二气体腔和样品腔互相连通,确定第一气体腔的时变压力和最终平衡压力;根据初始平衡压力、处理压力、时变压力和最终平衡压力,确定多孔介质的孔渗特性。本技术方案,能够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同时测量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和孔隙率,有效提高了多孔介质孔渗特性的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