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电能计量设备出入库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976025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210480279.9

    申请日:2012-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电能计量设备出入库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其装置包括传送线、传送动力机构、电能计量设备托盘、RFID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操作机构、检定/检测装置、通讯数据线、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系统主机和人机交互界面;控制系统包括操作层和控制系统主机层。本发明的RFID电子标签安装在电能计量设备托盘底部,阅读器与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讯,控制系统接受阅读器上传的读取信息,下发指令控制操作机构、检测与检定装置,并存储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测与检定信息,从而完成出入库流程。本发明能够自动、高效的完成出入库流程,并获取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测、检定信息,从而有效克服传统人工出入库方式生产效率低、容易出现疏漏的缺点。

    基于RFID的电能计量设备出入库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976025A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210480279.9

    申请日:2012-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电能计量设备出入库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其装置包括传送线、传送动力机构、电能计量设备托盘、RFID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操作机构、检定/检测装置、通讯数据线、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系统主机和人机交互界面;控制系统包括操作层和控制系统主机层。本发明的RFID电子标签安装在电能计量设备托盘底部,阅读器与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讯,控制系统接受阅读器上传的读取信息,下发指令控制操作机构、检测与检定装置,并存储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测与检定信息,从而完成出入库流程。本发明能够自动、高效的完成出入库流程,并获取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测、检定信息,从而有效克服传统人工出入库方式生产效率低、容易出现疏漏的缺点。

    一种用于变电站的框架式防洪墙

    公开(公告)号:CN208918360U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821477582.2

    申请日:2018-09-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变电站的框架式防洪墙,包括框架、现浇板;所述框架包括框架柱、框架梁,所述框架柱竖向等间距布置,所述框架梁横向等间距布置;所述框架梁、框架梁相互垂直交叉连接,形成框架,将防洪墙分隔为若干个方块单元,每个方块单元以框架柱、框架梁为边;在方块单元内配设加强筋,再整体混凝土浇筑形成现浇板;框架与现浇板整体构成框架式防洪墙。当洪水位较高时,该方案与常规的悬臂式防洪墙、扶臂式防洪墙相比,通过优化受力方式,充分利用材料的受力性能,有效减小防洪墙的板厚,从而降低防洪墙工程量,且框架柱的截面高度800mm,在同样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较扶臂式防洪墙大大减少占地,节约土地资源。

    预制舱式海上升压站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797508U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920799100.3

    申请日:2019-05-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舱式海上升压站,所述升压站采用双层结构,包括电缆层以及升压站平台层,所述升压站平台层各功能模块均采用独立的预制舱结构,每个所述预制舱内均设有独立的用于舱内子系统的低压电源综合柜以及用于舱内弱电子系统的监控系统综合柜,每个所述低压电源综合柜对外通过预制电缆在所述电缆层实现连接,每个所述监控系统综合柜对外通过预制光缆在所述电缆层实现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升压站各功能模块采用独立预制舱结构,简化平台结构,提高制造和安装效率;设置电缆层以及舱体间采用预制光/电缆连接可实现“即插即用”和舱体整体更换,大大缩短故障检修时海上作业时间。

    一种GIL管线的过路布置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135375U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21149463.5

    申请日:2016-10-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包括道路和GIL管道,所述道路底部下方设置有底板,道路和底板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接,道路、底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形成一个空腔,道路上贴近第一侧壁设置有GIL管道入口,道路上贴近第二侧壁设置有GIL管道出口,GIL管道依次经过GIL管道入口、空腔和GIL管道出口,GIL管道位于空腔内的部位贴近第一侧壁、底板和第二侧壁,本实用新型采用低位布置,考虑从道路下方设置过路通道,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形成地下过路管廊,GIL管道采用低位布置,可以有效降低地震荷载,避免风荷载,使得管道正常运行时不受侧向荷载的影响。将较为密集的GIL管道布置于地下,避免场地上出线高架空管线,变电站布置美观且巡视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