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5376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495981.0
申请日:2023-05-05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核设施中放射性废物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体积放射性废物桶多功能多模式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200L或400L废物桶放置于装载平台的指定位置;步骤2:对废物桶尺寸的识别结果,在测控软件中选择对应尺寸废物桶的扫描模式;步骤3:在测控软件中点击“开始测量”,经过“配置参数确认”后,对废物桶进行γ能谱测量,剂量率仪完成废物桶表面和1m位置处剂量率测量;步骤4:数据分析;步骤5:扫描流程完成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多功能多模式测量方法,可有效解决当前放射性废物桶测量时只能针对单一尺寸的废物桶进行扫描测量,以及废物桶核素分布不均匀情况下活度或活度浓度分析结果偏差过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3381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0495983.X
申请日:2023-05-05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核设施中放射性废物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体积放射性废物桶多功能多模式测量装置。包括装载平台、水平传动单元、γ能谱型探测器升降单元和剂量率仪定位单元、顶部剂量率仪定位单元、侧面三组剂量率仪定位单元和侧部1m处一组剂量率仪定位单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装载平台可实现不同规格废物桶自动识别与定位;不同扫描模式参数设置实现相应规格废物桶表面剂量率和1m处剂量率的测量;通过水平移动、升降移动和旋转运动的协同控制,实现点扫描、垂直扫描、分层扫描、螺旋扫描等多种扫描模式,为废物桶不同活度分析方法提供硬件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973964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495989.7
申请日:2023-05-05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放射性剂量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种规格大体积放射性废物桶的剂量率测量装置。包括装载平台、顶部剂量率仪定位单元、侧面三组剂量率仪定位单元和侧部1m处一组剂量率仪定位单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可装卸200L和400L等不同尺寸大体积放射性废物桶的装载平台,实现不同尺寸废物桶的精确定位、判别、旋转和称重。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操作方便,测量精度高,实现自动化测量可提高扫描效率和测量精度,降低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降低核设施工作人员集体剂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87993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495985.9
申请日:2023-05-05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属于放射性剂量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种规格大体积放射性废物桶的剂量率测量方法。步骤1:将200L或400L废物桶放置于装载平台指定位置;步骤2:利用对废物桶尺寸的识别结果,在测控软件中选择对应尺寸废物桶的扫描模式;步骤3:在测控软件中点击“开始测量”,经过“配置参数确认”后,各剂量率仪完成废物桶表面和1m位置处剂量率测量;步骤4:数据分析;步骤5:扫描流程完成,样品搁置底座和各剂量率仪定位单元自动复位,通过抱夹车卸载废物桶。优点是:该方法中装载平台可实现不同规格废物桶自动识别与定位,根据废物桶规格尺寸的识别结果,自动完成不同规格废物桶参数调用,以及表面剂量率和1m处剂量率的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89271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10496374.6
申请日:2023-05-05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01D53/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核设施中放射性可燃废物焚烧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尾气干式酸气吸收系统。该系统包括主酸气吸收器和副酸气吸收器,所述主酸气吸收器前端与进口管路相连接,所述主酸气吸收器后端与出口管路相连接;所述副酸气吸收器前端与进口管路相连接,所述副酸气吸收器后端与出口管路相连接;该系统通过尾气进口将尾气导入主酸气吸收器进行脱酸处理,且体积较小,结构紧凑,有助于实现整套焚烧系统的紧凑化和小型化及可移动化;同时操作方便,能够实现不停机更换吸收剂或者对系统进行检维修,可靠性强、安全性好,能够提高运行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9072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310384881.0
申请日:2023-04-12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65G47/57 , B65G47/82 , B65G65/32 , B07C5/02 , B07C5/342 , B07C5/34 , B07C5/36 , G21F9/28 , B66F7/00 , B66F7/28
摘要: 本发明涉及核设施放射性可燃废物焚烧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紧凑型料包加料系统。该系统包括水平输送机构、垂直输送机构、推料机构、加料机构,所述水平输送机构呈水平板状结构,上表面一端设有第一推料部,另一端与垂直输送机构垂直连接,所述垂直输送机构呈中空柱状结构,底部设有提升板,在垂直输送机构内沿垂直方向上下运动,所述垂直输送机构顶部与推料机构垂直连接,所述推料机构呈水平中空柱状结构,一端设有第二推料部,另一端下表面通过出料口与加料机构相连接,所述加料机构呈水平中空柱状结构,一端设有第三推料部,另一端通过投料口与焚烧锅炉相连接。该系统体积较小,结构紧凑,送料效率高,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便于检维修。
-
公开(公告)号:CN11831498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312699.9
申请日:2024-03-19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16C20/70 , G16C20/30 , G06F18/214 , G06F18/10 , G06F18/15 , G06N3/0442
摘要: 本发明属于辐射防护和压水堆源项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水堆活化腐蚀产物源项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读取反应堆历史运行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步骤2:读取反应堆一回路活化腐蚀产物核素比活度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步骤3:选取循环神经网络中作为输入的运行参数和作为输出的目标核素比活度进行归一化处理;步骤4:将历史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步骤5:确定预测活化腐蚀产物源项的循环神经网络结构;步骤6:使用训练集训练神经网络并使用测试集测试神经网络。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使用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活化腐蚀产物源项变化趋势,仅网络训练过程需要一定的计算资源,后续预测源项时需要的计算资源可以忽略,相比传统方法不需要求解方程组,预测速度较快,并且需要的计算资源较少;传统的活化腐蚀产物源项预测模型缺乏对反应堆运行的历史数据利用,无法结合目标反应堆自身特点进行源项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078226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103521.0
申请日:2022-09-09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油与矿化剂的搅拌装置,包括贮油罐,所述贮油罐上设有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循环齿轮泵,所述出油管路上设有流化床注油泵并通向流化床;所述贮油罐上设有矿化剂加入口,所述贮油罐内设有机械搅拌器,所述机械搅拌器上方设有减速电机,所述贮油罐的底部设有循环出口阀,所述循环出口阀与所述进油管路连接,以使所述贮油罐、所述循环出口阀、所述循环齿轮泵通过管路形成油循环。本发明提供的搅拌装置使废油形成大循环,在贮油罐罐壁处不会形成滞流层,加入罐内的矿化剂不会堆积在罐底。
-
公开(公告)号:CN11631320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103663.7
申请日:2022-09-09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射性废油蒸汽重整残渣卸料系统,包括残渣暂存罐、真空泵、气体缓冲罐和废料桶,残渣暂存罐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气体缓冲罐,第一管道上并联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设有真空泵,残渣暂存罐通过第三管道连接废料桶,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残渣和物料通过入口进入残渣暂存罐。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放射性废油蒸汽重整残渣卸料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放射性废油蒸汽重整残渣卸料系统和方法不仅用来接收和处理重整反应中二次产生的少量的固体废物,还能处理部分尾气,使得放射性有机废物蒸汽重整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够被全部收集,以方便进一步处理,由此进一步满足废物最小化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86414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310447211.9
申请日:2023-04-24
申请人: 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电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包括:采集数据,存入所需物料和能耗信息;计算对应的总碳排放因子;生成基准碳排放信息并生成启动列表;生成生命周期内的电厂碳排放计算列表;生成生命周期内的燃料组件碳排放计算列表;生成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消耗折算列表;计算反应堆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从存储器中提取信息,根据预设模板生成反应堆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报告。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核电碳排放核算系统。本发明能够全面且实时地进行反应堆碳排放核算,有益于核电厂工作人员统一反应堆碳排放数据采集标准,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材料和能源碳排放因子的使用,避免系统误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