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4276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13629.8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硬岩内部位移对比监测方法,涉及高放废物处置领域,该方法首先从已开挖巷道向待开挖TBM/钻爆巷道方向打钻孔,并在钻孔中布设TBM段/钻爆段硬岩位移监测系统;在TBM法/钻爆法开挖过程中,采用TBM段/钻爆段硬岩位移监测系统得到TBM段/钻爆段位移监测数据,根据TBM段/钻爆段位移监测数据分析TBM巷道/钻爆巷道的硬岩位移演化规律,能够提高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的硬岩位移响应表征的准确性;根据TBM巷道和钻爆巷道的硬岩位移演化规律分析结果指导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能够实现TBM法和钻爆法的科学施工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964136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13554.3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TBM法和钻爆法围岩开挖响应对比监测方法,涉及高放废物处置领域,该方法首先基于地下工程主体结构确定TBM试验巷道、专用监测巷道以及钻爆试验巷道的位置及断面尺寸;利用专用监测巷道超前布置多种开挖响应监测系统,包括微震和/或声发射监测系统、围岩内部位移监测系统以及扰动应力监测系统;在钻爆法和TBM法开挖过程中,采用多种开挖响应监测系统监测钻爆试验巷道和TBM试验巷道的围岩响应;对比分析TBM试验巷道和钻爆试验巷道的围岩响应特征及演化规律,根据分析结果指导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本申请通过多种开挖响应监测方法的综合解译与对比印证,能够为指导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43513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813967.1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围岩开挖响应多传感器监测方法,涉及高放废物处置领域,该方法首先基于地下实验室主体结构确定TBM试验巷道、监测巷道以及钻爆试验巷道的位置;通过从监测巷道向TBM试验巷道/钻爆试验巷道方向打钻孔,并在钻孔中布设TBM段/钻爆段微震和/或声发射监测系统、围岩内部位移监测系统以及应力监测系统,可以在TBM法/钻爆法开挖过程中,采用TBM段/钻爆段微震和/或声发射监测系统、围岩内部位移监测系统以及应力监测系统监测TBM试验巷道/钻爆试验巷道的围岩响应,实现对TBM法和钻爆法围岩开挖过程的准确、实时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93357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95770.6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孔勘探设备推进装置,涉及地质工程勘察技术领域,包括勘探设备固定装置和推进装置,勘探设备固定装置能够进入不同孔径的钻孔内,且其最外侧能够沿径向弹性调节至始终与所在钻孔的内侧壁抵接,所述勘探设备内固定有居中调节部,所述居中调节部内设有勘探设备,且所述居中调节部能够调整所述勘探设备的角度,使其轴线与所在钻孔的轴线重合;推进装置一端与所述勘探设备固定装置连接,用于推动所述勘探设备固定装置在钻孔内轴向移动。本发明能够调整勘探设备至钻孔的居中位置,且能够匹配多种孔径的钻孔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6444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13640.4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硬岩的声发射微震监测分析方法,涉及高放废物处置领域,该方法首先从已开挖巷道向待开挖TBM巷道/钻爆巷道方向打钻孔,并在钻孔中布设声发射传感器和微震传感器,形成TBM段/钻爆段声发射微震监测系统;在TBM法/钻爆法开挖过程中,采用TBM段/钻爆段声发射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得到TBM段/钻爆段声发射微震监测数据,根据TBM段/钻爆段声发射微震监测数据分析TBM巷道/钻爆巷道的围岩响应过程,能够提高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的围岩响应表征的准确性;根据TBM巷道和钻爆巷道的围岩响应过程分析结果指导TBM法和钻爆法开挖过程,能够实现TBM法和钻爆法的科学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865391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875419.5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F02C7/14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热端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丝管换热器,设置在双变循环发动机的主外涵道内,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换热器组,每个换热器组均包括多个沿主外涵道周向间隔设置的换热器模块,相邻换热器组中的换热器模块交错设置,所述双变循环发动机一端为进气道,另一端为喷口,双变循环发动机在主外涵道内侧设置有内涵道,内涵道中部依次设置有高压压气机、主燃烧室和高压涡轮,高压压气机、高压涡轮通过多个换热器组进行热量交换。本发明中,设置的微细管束相对换热面积更大,热阻更小,采用弧形微细管束,使进气集箱与出气集箱之间形成扭转角来应对来流畸变,减小丝管换热器对气流的阻力,增大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94950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347502.2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航空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F02C7/1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空‑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进气组件,其整体呈环形结构;出气组件,其整体呈环形结构,所述进气组件和出气组件同轴设置;换热管束,其设置在所述进气组件和出气组件之间,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个换热微管组,每个所述的换热微管组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螺旋状换热微管;在相邻的两个换热微管组之间形成螺旋状的冷却介质通道;所述换热器为逆流换热器,本申请所述的航空发动机引气冷却换热器能够大幅降低引气温度、提高引气品质,且具有流动阻力小、传热系数高的优点,同时,本申请所述的换热器还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在结构上能够与发动机涵道相适应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12367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507658.1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耦合式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耦合式制冷系统包括热管散热系统、天空辐射制冷系统和机械制冷系统。热管散热系统包括重力热管;天空辐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回路和载冷介质,第一回路上还依次连接有辐射制冷模块、第一泵体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与重力热管的冷凝端耦合用于带走重力热管冷凝端的热量,辐射制冷模块用于将载冷介质从重力热管冷凝端吸收的热量传递至外太空,第一泵体与换热组件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第三换热器;机械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回路和制冷工质,第二回路上连接有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和节流机构,蒸发器与第三换热器耦合用于对载冷介质进一步制冷。本发明大幅降低了系统能耗,减少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5253618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992970.9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B01D53/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所述涡流管包括:旋流发生室、涡流管本体和排液结构,所述排液结构包括:多孔材料管,其设置在涡流管上、构成所述涡流管的其中一段,所述多孔材料管的管壁上设置若干具有吸液能力的孔状结构,所述孔状结构连通所述多孔材料管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多孔材料管利用毛细力将涡流管中冷凝得到的液滴吸入多孔材料管中的孔状结构内,并依靠多孔材料管内、外侧的压强差将液体排出,实现气、液分离,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多孔材料排液结构的涡流管及其气液分离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气液分离效果好,尤其是湿组分脱除率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71833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1614672.2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中国航空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杂金属表面热泄漏红外检测系统及方法,包括:高温蒸汽发生单元;红外摄像单元,其包括红外摄像机,所述红外摄像机能够给测试样品拍摄红外序列图像;所述高温蒸汽发生单元先后两次向所述测试样品中充入高温蒸汽、对所述测试样品进行加热,且两次充入高温蒸汽加热时,所述测试样品中的压强不同;在两次充入高温蒸汽时,所述红外摄像机分别拍摄所述测试样品的红外图像序列,所述红外检测系统通过对两次加热过程中的红外图像序列进行求差分析对测试样品的泄漏点进行识别,本发明所述的复杂金属表面热泄漏红外检测系统及方法能够有效排除试件表面不同发射率的干扰,实现了对复杂金属表面热泄漏的精准、便捷检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