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84554B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1880088468.7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指月电机制作所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G4/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具备第1电介质膜、第2电介质膜、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和第2外部电极的薄膜电容器,上述第1内部电极具备: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第1主电极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相连,比上述第1连接部薄;和第1薄膜部,从上述第1主电极部朝向上述第2外部电极延伸,比上述第1主电极部薄,上述第2内部电极具备: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连接;和第2主电极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相连,比上述第2连接部薄,上述第1主电极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主电极部对置,上述第2连接部具有厚度从上述第2外部电极朝向上述第2主电极部降低的降低区域,上述第1薄膜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连接部的降低区域对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39646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1980091297.8
申请日:2019-11-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在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一个面设置了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被卷绕或层叠而成;被覆体,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隔着上述金属层被层叠的方向上,被覆上述电容器元件的外表面;和外装体,包含上述被覆体的外表面在内地覆盖上述电容器元件的外周。在第1方式中,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包含固化性树脂作为主成分,上述被覆体包含热塑性树脂。
-
公开(公告)号:CN113396464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1980091297.8
申请日:2019-11-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在电介质树脂薄膜的一个面设置了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被卷绕或层叠而成;被覆体,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隔着上述金属层被层叠的方向上,被覆上述电容器元件的外表面;和外装体,包含上述被覆体的外表面在内地覆盖上述电容器元件的外周。在第1方式中,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包含固化性树脂作为主成分,上述被覆体包含热塑性树脂。
-
公开(公告)号:CN117981026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80063711.6
申请日:2022-09-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株式会社指月电机制作所
Abstract: 提供具有外部电极与引线端子的高连接可靠性的电容器。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配置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端面的外部电极以及与所述外部电极接合的引线端子,所述外部电极的在热机械分析装置的针入模式下测定出的350℃下的针入量P350为所述外部电极的厚度的5%以上且30%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1684554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880088468.7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指月电机制作所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G4/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具备第1电介质膜、第2电介质膜、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和第2外部电极的薄膜电容器,上述第1内部电极具备: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第1主电极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相连,比上述第1连接部薄;和第1薄膜部,从上述第1主电极部朝向上述第2外部电极延伸,比上述第1主电极部薄,上述第2内部电极具备: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连接;和第2主电极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相连,比上述第2连接部薄,上述第1主电极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主电极部对置,上述第2连接部具有厚度从上述第2外部电极朝向上述第2主电极部降低的降低区域,上述第1薄膜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连接部的降低区域对置。
-
公开(公告)号:CN116195008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180064611.0
申请日:2021-09-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指月电机制作所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B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高温的使用环境中长时间被施加了电压,作为电极的金属层也不易氧化的薄膜电容器。薄膜电容器(10)具备包含热固化性氨基甲酸酯树脂的电介质树脂薄膜(13、14)、和设置在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13、14)的至少一个面的金属层(15、16),上述电介质树脂薄膜(13、14)至少包含异氰酸酯基以及羰基,波数:2200cm‑1以上且2350cm‑1以下的范围内检测出的上述异氰酸酯基的吸收峰值强度相对于波数:1650cm‑1以上且1800cm‑1以下的范围内检测出的上述羰基的吸收峰值强度之比(异氰酸酯基的吸收峰值强度/羰基的吸收峰值强度)为0.08以上且1.15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1670482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1880088467.2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G4/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具备第1电介质膜、第2电介质膜、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的薄膜电容器,其中,上述第1内部电极具备: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第1主电极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连结,比上述第1连接部薄;以及第1薄膜部,从上述第1主电极部朝向上述第2外部电极延伸,比上述第1主电极部薄,上述第2内部电极具备: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连接;以及第2主电极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连结,比上述第2连接部薄,上述第1主电极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主电极部对置,且不与上述第2连接部对置,上述第1薄膜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连接部对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670482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1880088467.2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IPC: H01G4/32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具备第1电介质膜、第2电介质膜、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的薄膜电容器,其中,上述第1内部电极具备: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1外部电极连接;第1主电极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连结,比上述第1连接部薄;以及第1薄膜部,从上述第1主电极部朝向上述第2外部电极延伸,比上述第1主电极部薄,上述第2内部电极具备: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连接;以及第2主电极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连结,比上述第2连接部薄,上述第1主电极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主电极部对置,且不与上述第2连接部对置,上述第1薄膜部隔着上述第1电介质膜与上述第2连接部对置。
-
公开(公告)号:CN219998058U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190000488.1
申请日:2021-05-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用薄膜。薄膜电容器(10)具备:电介质薄膜(13),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1面以及第2面;和金属层(15),设置在电介质薄膜(13)的至少上述第1面。电介质薄膜(13)包含由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的固化物构成的第1树脂层(17)。上述第1有机材料由在重复单位中具有羟基和苯环的有机高分子构成。上述第2有机材料由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改性体、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构成。在设置于电介质薄膜(13)的上述第1面的金属层(15)与第1树脂层(17)之间,设置有氯离子的含量不足70ppm的树脂膜(1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