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93779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810215745.4
申请日:2008-09-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B5/14 , H01J17/04 , H01J9/02 , G02F1/134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22491 , G02F1/13439 , H01J2211/225 , H01L51/52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光透明的金属电极,其是具备透明基板和具有多个开口部的金属电极层而构成的光透射型金属电极。该金属电极层无裂缝地连续,并且,未被上述开口部阻碍的连续的金属部位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所利用的可见光区域波长380nm~780nm的1/3的部位占全部面积的90%以上,平均开口部直径处于大于等于10nm、小于等于入射光的波长的1/3的范围,上述开口部的中心间间距处于大于等于平均开口部直径、小于等于入射光的波长的1/2的范围,进而上述金属电极层的膜厚处于大于等于10nm小于等于200nm的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8570690A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710825755.9
申请日:2017-09-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电解装置。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电解装置(1)具备:阳极部,该阳极部具备对水或氢氧离子进行氧化而生成氧的阳极(11);阴极部(20),该阴极部具备:对二氧化碳进行还原而生成碳化合物的阴极(22)、向阴极供给阴极溶液的阴极溶液流路(21)、和向阴极(22)供给二氧化碳的气体流路(23);隔板(30),该隔板使阳极部(10)与阴极部(20)分离;以及压差控制部(502),该压差控制部对阴极溶液的压力与二氧化碳的压力之间的压差进行控制,以便对阴极部处的由还原反应而生成的生成物的生成量进行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08004563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0839598.7
申请日:2017-09-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5B1/00 , C25B1/003 , C25B1/10 , C25B3/04 , C25B9/08 , C25B15/08 , Y02E60/366 , Y02P20/13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化学反应装置。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具备:反应槽,其具备用于收容含有二氧化碳的第1电解液的第1收容部、和用于收容含有水的第2电解液的第2收容部;还原电极,其配置于第1收容部中;氧化电极,其配置于第2收容部中;电源,其与还原电极和氧化电极电连接;和第3收容部,其用于使在第1收容部中生成的第1气体成分与所述第1气体成分生成后的所述第1电解液混合。
-
公开(公告)号:CN105247108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480030479.1
申请日:2014-05-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5B1/003 , B01J31/02 , B01J31/0239 , B01J31/0244 , C25B1/00 , C25B9/00 , C25B9/08 , C25B11/04
Abstract: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还原催化剂,其具备在表面具有金属层(102)的集电体(101)、和键合于所述金属层的表面且含有季氮阳离子(111)的修饰有机分子(112)。
-
公开(公告)号:CN101393779B
公开(公告)日:2011-07-27
申请号:CN200810215745.4
申请日:2008-09-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B5/14 , H01J17/04 , H01J9/02 , G02F1/134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22491 , G02F1/13439 , H01J2211/225 , H01L51/52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光透明的金属电极,其是具备透明基板和具有多个开口部的金属电极层而构成的光透射型金属电极。该金属电极层无裂缝地连续,并且,未被上述开口部阻碍的连续的金属部位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所利用的可见光区域波长380nm~780nm的1/3的部位占全部面积的90%以上,平均开口部直径处于大于等于10nm、小于等于入射光的波长的1/3的范围,上述开口部的中心间间距处于大于等于平均开口部直径、小于等于入射光的波长的1/2的范围,进而上述金属电极层的膜厚处于大于等于10nm小于等于200nm的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8624896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710820977.1
申请日:2017-09-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反应效率提高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电化学反应装置具备:阳极,该阳极用于对水进行氧化而生成氧;电解液流路,该电解液流路面向阳极,是为了供含有水的电解液流动而设置的;阴极,该阴极具备:多孔导电层,该多孔导电层具有第1表面和第2表面;和还原催化剂层,该还原催化剂层具有与第1表面接触的第3表面且含有用于对二氧化碳进行还原而生成碳化合物的还原催化剂;隔板,该隔板使阳极和阴极分离;电源,该电源与阳极和阴极电连接;和流路板,该流路板具备:第4表面,该第4表面与第2表面接触;和流路,该流路是为了供二氧化碳流动而设置的且面向第2表面,其中,第2表面与流路的重叠部的面积相对于第2表面的面积之比为0.5~0.85。
-
公开(公告)号:CN106062255B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580011462.6
申请日:2015-02-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5B1/003 , C25B1/00 , C25B1/10 , C25B9/00 , C25B9/08 , Y02E60/366 , Y02E70/10 , Y02P20/135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光电化学反应装置(1)包括:具备第1电极(11)、第2电极(21)、以及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光生伏打层(31)的第1层叠体(2);具备与第1电极(11)电连接的第3电极(41)、与第2电极(21)电连接的第4电极(42)、以及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离子移动层(43)的第2层叠体(3);以及,收容浸渍第3电极(41)的第1电解液(61)和浸渍第4电极(42)的第2电解液(63)的电解液槽(6)。第3和第4电极(41、42)的一方引起氧化反应,第3和第4电极(41、42)的另一方引起还原反应。第3和第4电极(41、42)具有离子透过性,且第2层叠体(3)具有比第1层叠体(2)大的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3021533B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210433510.9
申请日:2012-09-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02 , B82Y10/00 , H01B1/04 , H01B1/06 , H01B1/08 , H01B1/10 , H01L29/1606 , H01L29/413 , H05B33/28 , Y10T428/251 , Y10T428/26 , Y10T428/265 , Y10T428/266
Abstract: 根据一实施例,该透明电极层积体(10)包括透明基板(11)以及形成在透明基板上的光学透明电极层(13)。该电极层包括直径为20至200nm的金属纳米线(21)的三维网络(22)。每个金属纳米线具有在其部分表面上的组成金属纳米线的金属的反应无机产物(23)。
-
公开(公告)号:CN102194954B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010520326.9
申请日:2010-09-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3/58 , H01L33/38 , H01L33/387 , H01L33/42 , H01L33/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发光器件、使用其的发光装置以及制造该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方法。根据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化合物半导体层、具备特定开口的金属电极层、光提取层以及反电极。光提取层具有20至120nm的厚度,且至少部分地覆盖金属电极层的金属部分;或者光提取层具有褶皱结构,并至少部分地覆盖金属电极层的金属部分。褶皱结构具有凸起,该凸起被设置为它们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100至600nm,且这些顶点从金属电极层的表面起算的高度为200至700nm。
-
公开(公告)号:CN103021532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410028.3
申请日:2012-09-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22 , H01L51/0023 , H01L51/5206 , H01L51/5215 , H01L51/5234 , H05B33/28 , Y10T428/2481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例,透明电极层积体(10)包括透明基板(11)、以及形成在透明基板上并包括金属纳米线的三维网络的电极层(12)。电极层包括第一导电区域(14)和与第一导电区域相邻的第二导电区域(13)。第一导电区域(14)中的金属纳米线的表面起反应以形成反应产物。第二导电区域(13)中的金属纳米线的表面未反应。第二区域(13)具有比第一导电区域(14)的电导率高的电导率,并具有光透明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