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576596B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410054977.8
申请日:2004-07-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6 , F04C2/102 , F04C15/00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空腔对转子表面的侵蚀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小震动和噪声,且结构极其简单的余摆线型油泵。本发明的余摆线型油泵由,具有吸入口(2)与排出口(3)的转子室(1),和外转子(6)与内转子(5),和在前述排出口(3)的初始端侧且因前述外转子(6)的旋转的齿底部(6b)的轨迹圆周C上形成的浅沟(3c)构成。在前述吸入口(2)的终端部(2b)与排出口(3)的初始端部(3a)间的间隔间壁部(4),与前述外转子(6)与前述内转子(5)形成密封空间Sa,在该密封空间Sa从最大减小了的状态与前述浅沟(3c)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1042134B
公开(公告)日:2012-02-01
申请号:CN200710088177.1
申请日:2007-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49 , F04C2/10 , F04C22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泵,其中由于在排出口侧上的动态压力产生的脉动振动可被削弱。在一种用于通过安装在泵壳中的转子的转动将流体从吸入口输送到排出口的油泵中,相对于与排出口连通的排出流动通道在排出流动通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有由引导通道和腔构成的谐振器。在该谐振器附近连通地形成有在与排出流动通道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流动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101042134A
公开(公告)日:2007-09-26
申请号:CN200710088177.1
申请日:2007-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49 , F04C2/10 , F04C22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泵,其中由于在排出口侧上的动态压力产生的脉动振动可被削弱。在一种用于通过安装在泵壳中的转子的转动将流体从吸入口输送到排出口的油泵中,相对于与排出口连通的排出流动通道在排出流动通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有由引导通道和腔构成的谐振器。在该谐振器附近连通地形成有在与排出流动通道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流动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1576596A
公开(公告)日:2005-02-09
申请号:CN200410054977.8
申请日:2004-07-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6 , F04C2/102 , F04C15/004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空腔对转子表面的侵蚀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小震动和噪声,且结构极其简单的余摆线型油泵。本发明的余摆线型油泵由具有吸入口(2)与排出口(3)的转子室(1),和外转子(6)与内转子(5),和在前述排出口(3)的初始端侧且因前述外转子(6)的旋转的齿底部(6b)的轨迹圆周C上形成的浅沟(3c)构成。在前述吸入口(2)的终端部(2b)与排出口(3)的初始端部(3a)间的间隔间壁部(4),与前述外转子(6)与前述内转子(5)形成密封空间Sa,在该密封空间Sa从最大减小了的状态与前述浅沟(3c)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0430601C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03154504.1
申请日:2003-07-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IPC: F04C2/1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49 , F04C2/084 , F04C2/102
Abstract: 在设有具有次摆线齿形的内转动体和外转动体的次摆线泵中,能够降低流体输出时产生的波动形成的噪音。在具有次摆线齿形的内转动体(5)和外转动体(6)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在内转动体(5)的各齿顶(5a)和外转动体(6)之间设定产生通常设定的齿顶间隙(do),上述内转动体(5)和/或上述外转动体(6)的多个齿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顶端形成得低,通过顶端形成得低的上述内转动体(5)和/或上述外转动体(6)的齿顶设置比上述通常设定的齿顶间隙间隔大的大间隙(d1)。
-
公开(公告)号:CN100453811C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610068254.2
申请日:2006-03-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IPC: F04C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49 , F04C15/06 , F04C2250/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泵,在由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各齿间空间从吸入端口向排出端口移送流体期间,使流体的压力变动为最小限度,防止由空化和侵蚀造成的泵内部的浸蚀。包括:内转子(7)、外转子(8)、吸入端口(2)、排出端口(3)、形成在吸入端口的终端部(2b)和排出端口的始端部(3a)之间的移送侧间分隔部(4)、和形成在该移送侧间分隔部上并且与排出端口连通而不与吸入端口连通的浅槽(5)。该浅槽在移送侧间分隔部(4)上不与小室(S)相交,位于比内转子(7)的齿底部的轨迹圆更靠内侧的位置上。浅槽(5)和小室(S)经由设置在移送侧间分隔部(4)与内转子(7)及外转子(8)的转子侧面之间的侧面间隙(C)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1251108A
公开(公告)日:2008-08-27
申请号:CN200810009259.7
申请日:2008-01-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4/26 , F04C2/10 , F04C14/0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排出口且使用三个转子的可变流量型油泵,保持与一般油泵的压力特性相同的特性,同时能降低摩擦。包括:向发动机供油的第1排出通路(11);返回外周侧转子(A)的吸入侧的返回通路(E);向发动机供油的第2排出通路(13);返回内周侧转子(B)的吸入侧的返回通路;以及在内周侧转子的排出口与第1排出通路之间设置阀主体的压力控制阀。第1排出通路与上述第2排出通路连结,在低转速区域,以仅第1排出通路以及第2排出通路开口的状态控制流路,在中转速区域,以第1排出通路与第2排出通路开口且返回通路的第1入口侧封闭而返回通路的第2入口侧开口的状态控制流路,在高转速区域中,以第2排出通路封闭而第1排出通路开口且返回通路开口的状态控制流路。
-
公开(公告)号:CN1482361A
公开(公告)日:2004-03-17
申请号:CN03154504.1
申请日:2003-07-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IPC: F04C2/1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49 , F04C2/084 , F04C2/102
Abstract: 在设有具有次摆线齿形的内转动体和外转动体的次摆线泵中,能够降低流体输出时产生的波动形成的噪音。在具有次摆线齿形的内转动体(5)和外转动体(6)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在内转动体(5)的各齿顶(5a)和外转动体(6)之间设定形成齿顶间隙(d0)。在所述齿顶间隙组(d0)中的至少一处设置构成较大间隔的大间隙(d1)。
-
公开(公告)号:CN1837614A
公开(公告)日:2006-09-27
申请号:CN200610068254.2
申请日:2006-03-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IPC: F04C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5/0049 , F04C15/06 , F04C2250/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泵,在由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的各齿间空间从吸入端口向排出端口移送流体期间,使流体的压力变动为最小限度,防止由空化和侵蚀造成的泵内部的浸蚀。包括:内转子(7)、外转子(8)、吸入端口(2)、排出端口(3)、形成在吸入端口的终端部(2b)和排出端口的始端部(3a)之间的移送侧间分隔部(4)、和形成在该移送侧间分隔部上并且与排出端口连通而不与吸入端口连通的浅槽(5)。该浅槽在移送侧间分隔部(4)上不与小室(S)相交,位于比内转子(7)的齿底部的轨迹圆更靠内侧的位置上。浅槽(5)和小室(S)经由设置在移送侧间分隔部(4)与内转子(7)及外转子(8)的转子侧面之间的侧面间隙(C)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796787A
公开(公告)日:2006-07-05
申请号:CN200510134127.3
申请日:2005-1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IPC: F04C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2/084 , F04C2/102 , F04C15/0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耐久性提高且使排出脉动及噪音降低,而且能够以极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目的的次摆线型油泵。由具有次摆线齿形或大致次摆线状齿形的内转子(5)与外转子(6)构成的齿间空间(S)在吸入口(2)与排出口(3)之间的间隔部(4)处开始压缩行程(P3),并且,上述齿间空间S构成有与处于排出行程(P4)的先行邻接的齿间空间(S)连通的连通间隙(J)。该连通间隙(J)自压缩行程(P3)开始起到排出行程(P4)逐渐扩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