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构造和车体构造的组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35376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280033186.X

    申请日:2012-06-19

    Abstract: 车体构造(1)具备上边梁(20)、车顶拱部(4)和车顶板(5)。上边梁(20)具有载置部(26),载置部(26)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载置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比载置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26A)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与上边梁(20)相结合,并配置在从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向下方间隔开的位置。车顶拱部(4)和上边梁(20)具有凸缘部(24)、(25)、(43)、(44),它们与另一方抵接,从而限制车顶拱部(4)向下方移动。凸缘部(24)、(25)、(43)、(44)比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更位于上方。

    车体构造和车体构造的组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35376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280033186.X

    申请日:2012-06-19

    Abstract: 车体构造(1)具备上边梁(20)、车顶拱部(4)和车顶板(5)。上边梁(20)具有载置部(26),载置部(26)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载置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比载置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26A)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与上边梁(20)相结合,并配置在从车顶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5A)向下方间隔开的位置。车顶拱部(4)和上边梁(20)具有凸缘部(24)、(25)、(43)、(44),它们与另一方抵接,从而限制车顶拱部(4)向下方移动。凸缘部(24)、(25)、(43)、(44)比车顶拱部(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4A)更位于上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