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44264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1765652.X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F28D7/10 , G06F113/08 , G06F113/1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类相变分区的超临界换热器设计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输入换热器边界条件;计算类相变区的上边界、下边界温度;计算超临界工质侧内壁面温度,确定类过热蒸汽凝结区的上边界温度;基于上述三个边界温度及进出口温度,将换热器划分为四段,计算分段尺寸及换热器总尺寸。该基于类相变分区的超临界换热器设计方法无需按照等焓变或等长度进行换热器单元划分,可实现超临界气冷器中单相冷却和类过热冷凝的自动分区判断,克服了现有方法耗时长、不确定度大的缺陷,适用于各超临界蒸发器、冷却器的尺寸设计和性能校核,计算快速且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3433038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0598420.4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G01N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混合纳米流体粒子组合的选择方法,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粘度计及热常数分析仪测量多种不同混合比的混合纳米流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及导热系数,将数据输入IBMSPSSStatistics26软件进行CATREG分析,获得不同粒子对粘度及导热系数影响的重要性。同时,根据CATREG分析也可预测不同混合比及温度下的粘度和导热系数,结合性能强化率(PER)得出最佳混合比。本发明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在少量实验数据样本的基础上选择出适用于工程的低粘度、高导热的混合纳米流体最优粒子组合,并有效减少实验次数,降低实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933016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0076167.X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临界循环中含回弯型蒸发器的优化布置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了蒸发器水平U型管中三种布置方式相对于同类型直管强化换热的大小,结果表明采用C布置方式中由于其在弯道中离心力作用和浮升力作用产生的涡流方向相同从而使得二次流效应叠加,进而换热将得到增强且C布置方式在自然对流作用较强的混合对流工况中优势更加明显。计算结果表明蒸发器中换热器的操作条件以及尺寸一致情况下,优化后的A、B、C布置方式相比于优化前的布置方式换热强化率均得到提高,因此在相同换热量下该布置方法的优化可以有效减小设备尺寸,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对跨临界蒸发器的设计有指导性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06347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315829.0
申请日:2024-09-20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F27D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冶金炉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化冷却的冶金炉窑冷却壁,包括:冷却壁,所述冷却壁为铸钢材质,在冷却壁的热面一侧依次设置有燕尾槽、钢质内肋管道,所述内肋管道包括直线段和弯曲段,直线段分为垂直于冷却壁热面和平行于热面两部分组成,弯曲度呈90度弯曲用于连接直线段。所述内肋管道中内壁布置四个等距内肋结构分别绕管内5圈;本发明采用纳米流体替代水作为换热工质,利用了纳米流体高导热特性与内肋结构的扰流特性,随着雷诺数Re增大,纳米颗粒快速通过内肋管,缩短壁面‑颗粒‑液体分子的导热和对流换热时间;有利于增强高热负荷区冷却壁的综合传热性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936478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62142.4
申请日:2024-01-16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H01L23/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非均匀微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螺栓、玻璃上盖板、非均匀微结构微通道热沉试验件、中间隔热块、铜基加热块、底座隔热块和螺母;螺栓依次穿过玻璃上盖板、中间隔热块和底座隔热块与螺母螺旋连接实现换热器安装和固定;所述中间隔热块中间设置有微通道热沉安装槽,微通道热沉配合密封垫圈安装于在微通道热沉安装槽中;微通道热沉的上表面设置有非均匀微结构的微通道;所述底座隔热块内设置有铜基加热块,通过导热硅脂使得铜基加热块与微通道热沉紧密贴合;本发明有效提高了超临界流体在微通道换热器内的温度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33016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76167.X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临界循环中含回弯型蒸发器的优化布置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了蒸发器水平U型管中三种布置方式相对于同类型直管强化换热的大小,结果表明采用C布置方式中由于其在弯道中离心力作用和浮升力作用产生的涡流方向相同从而使得二次流效应叠加,进而换热将得到增强且C布置方式在自然对流作用较强的混合对流工况中优势更加明显。计算结果表明蒸发器中换热器的操作条件以及尺寸一致情况下,优化后的A、B、C布置方式相比于优化前的布置方式换热强化率均得到提高,因此在相同换热量下该布置方法的优化可以有效减小设备尺寸,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对跨临界蒸发器的设计有指导性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677263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003380.3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复合仿生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包括玻璃上盖板、中间隔热块、铜基加热块、底座隔热块,中间隔热块内设置有带有复合仿生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底座隔热块内设置有铜基加热块,铜基加热块通过导热硅脂与所述带有复合仿生结构微通道散热器热沉相互连接,带有复合仿生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热沉的表面设置有复带有复合仿生结构微通道散热器,带有复合仿生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腔的底壁上沿液流动方向设置有若干组依次排列的鲨鱼盾鳞仿生肋条形成的阵列,两侧壁面设置有周期性排列的三角凹穴。复合仿生结构微通道散热器能增加汽化核心与确保换热微通道内干涸区域及时再次湿润,有效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77365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930088.0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C25B11/091 , C25B11/061 , C25B11/052 , C25B11/031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升反钙钛矿氮化物电解水性能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的化学式为CoN0.73Co3@CoFeN(OH)X‑Y,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CoNO36H2O与尿素按2:7摩尔比混合于0.05至0.1L去离子水中,并进行超声搅拌以形成溶解液,随后将泡沫镍片用1至1.5mol/L盐酸清洗15至20分钟去除表面氧化物,再用酒精和去离子水清洗并干燥,接着将处理过的泡沫镍与溶解液放入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在干燥箱中反应,冷却后取出并再次清洗得到CoN0.73Co3前驱体,将前驱体在管式炉中反应得到CoN0.73Co3,最后将此催化剂裁剪并浸泡在含FeCl36H2O的去离子水中30至40分钟,清洗后在50至60℃下干燥11至15小时,最终制得新催化剂CoN0.73Co3@CoFeN(OH)X‑Y,该催化的能耗更低,反应速率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5487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40646.X
申请日:2024-05-22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F28D7/06 , G06F30/17 , G06F30/20 , F28F1/00 , F28F9/22 , G06F119/08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流体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弯头式超临界U型管换热器及其设计方法,所述换热器包括:管程出口接管、管程进口接管、壳程进口接管、壳程出口接管、封头、管箱、组合U型管、普通U型管、挡板、壳体、管板。组合U型管及普通U型管设于所述壳体内,内侧为普通U型管,其余外围管束均为组合U型管,管束内通过超临界流体,壳体的内侧壁与管束的外侧壁形成换热腔,换热腔内流经第二流体。本发明可以保证装配空间与材料成本与普通U型管一致以外,极大的提升了回弯部分的局部弯曲曲率,从而提高外围管束的传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223069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73841.8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昆明理工大学
IPC: C25B11/091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钙钛矿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方法,涉及材料与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采用水热法在钙钛矿氢氧化物结构物质中掺杂过渡金属钒;采用化学沉积技术对掺杂钒的钙钛矿氢氧化物结构物质进行表面修饰。本发明以钙钛矿氢氧化物催化剂为对象,对其进行过渡金属钒掺杂,钒元素的掺杂能有效地调节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优化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解吸过程,提高析氧反应活性,并通过简单的化学沉积方法对掺杂钒元素的钙钛矿氢氧化物催化剂表面进行Fe3+修饰,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析氧性能;同时本发明还对钒元素的掺杂比例和表面修饰Fe3+的浓度进行了优选控制,可进一步确保对钙钛矿氢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提升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