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膜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25890B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910192431.5

    申请日:2019-0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离膜。分离膜(10)具有:由含有选自由哌嗪和哌嗪衍生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单体单元的聚酰胺构成的分离功能层(30)、和覆盖分离功能层(30)并且含有具有由下述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的涂层(40)。在式(1)中,N+为构成季铵阳离子的氮原子,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含有键合在氮原子上的碳原子的取代基。

    水处理系统和水处理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072106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0993080.8

    申请日:2019-10-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系统和水处理方法。本发明的水处理系统10具有:第一纳滤膜模块11,所述第一纳滤膜模块11被配置在前段并且具有带有第一极性的表面电荷的第一纳滤膜31;和第二纳滤膜模块12,所述第二纳滤膜模块12被配置在后段并且具有带有与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的表面电荷且能够选择性地分离一价离子与二价离子的第二纳滤膜32。

    分离膜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25890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192431.5

    申请日:2019-0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离膜。分离膜(10)具有:由含有选自由哌嗪和哌嗪衍生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单体单元的聚酰胺构成的分离功能层(30)、和覆盖分离功能层(30)并且含有具有由下述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的涂层(40)。在式(1)中,N+为构成季铵阳离子的氮原子,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含有键合在氮原子上的碳原子的取代基。

    复合半透膜、及螺旋型分离膜元件

    公开(公告)号:CN109789378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780062005.9

    申请日:2017-10-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离子性物质的截留性能、非离子性物质的截留性能、及透水性能这三种性能在实用上均衡性良好地优异的复合半透膜、及包含该复合半透膜的螺旋型分离膜元件。本发明的复合半透膜在多孔性支撑体的表面上形成有包含聚酰胺系树脂的表皮层,所述聚酰胺系树脂是将多官能酰卤成分与多官能胺成分聚合而得到的,所述多官能胺成分包含间苯二胺和至少一种下述通式(1)表示的二胺化合物,所述聚酰胺系树脂中的来源于间苯二胺的区段(A)与来源于所述二胺化合物的区段(B)的比率(摩尔%)为99.9:0.1~98:2(区段(A):区段(B))。(式中,R1或R2中的一者为COOH、且另一者为氢,R3及R4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复合半透膜及其制造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050891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880058948.9

    申请日:2018-08-1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氧化剂性(耐氯性)和盐截留性优异的复合半透膜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复合半透膜的特征在于,在多孔性支撑体的表面上形成有包含聚酰胺系树脂的表皮层,所述聚酰胺系树脂是将多官能胺成分与多官能酰卤成分聚合而得到的,上述多官能胺成分包含脂环式二胺,上述表皮层的利用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透射法得到的、来自酰胺基的C=O伸缩振动的吸收峰强度为0.03以上。

    复合半透膜、及螺旋型膜元件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7712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180226.8

    申请日:2024-0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合半透膜及螺旋型膜元件。课题是提供可获得所期望的截留性能并且碱耐久性和透水性均良好的复合半透膜、及使用了该复合半透膜的螺旋型膜元件。解决手段是一种复合半透膜,其具备:具有多孔质树脂层的多孔性支承体;和在前述多孔质树脂层上由聚酰胺系树脂形成的分离功能层,前述聚酰胺系树脂包含源自二价的多官能胺及三价以上的多官能酰卤的构成成分,且三价以上的多官能酰卤相对二价的多官能胺的摩尔比率在0.65~1.00的范围内、末端羧基浓度为0.01以下,前述复合半透膜的酰胺强度比为0.60以上,其中,该酰胺强度比为由ATR‑IR法得到的吸收峰中源自酰胺基的C=O伸缩振动的吸收峰强度相对源自前述多孔质树脂层的重复单元的吸收峰强度的比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