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27729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502770.8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轮式重入分支井方法及装置,包括至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部钻杆或油管、涡轮节、水力锚、导向器,在导向器内制有导向孔,在导向孔内穿装柔性杆,柔性杆的一端连接活塞体,柔性杆的另一端连接导引头,导引头可沿导向孔穿出导向器,在柔性杆与活塞体连接的一端套装弹簧,所述活塞体在由钻杆或油管、涡轮节内管、水力锚内腔组成的通道内滑动,在活塞体顶面轴向制有单向空腔,单向空腔内部径向分布上、下两对通孔,两对通孔夹角为90°。本发明提供的分支井重入方法操作方法简单,且识别快速高效。利用该方法可在多分支井眼内下一趟管柱完成解除锚定和再次引导至其它井眼的工作,实现方法简单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2304837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010586449.6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断页岩油储层有机质微观赋存结构的方法,涉及油气开发技术领域;准备页岩油储层样品;页岩油储层样品依次经过抽提页岩油、分解游离态固体沥青、抽提吸附态固体沥青、热解可转化干酪根、氧化不可转化干酪根后,获得页岩油储层中页岩油、游离固体沥青、吸附固体沥青、可转换干酪根和不可转换干酪根的赋存空间的比表面、孔容和孔径分布参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断页岩油储层有机质微观赋存结构的方法能用于确定每种赋存状态有机质的微观结构尺度参数,能有效分离页岩油储层中的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成本低,操作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2304837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0586449.6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断页岩油储层有机质微观赋存结构的方法,涉及油气开发技术领域;准备页岩油储层样品;页岩油储层样品依次经过抽提页岩油、分解游离态固体沥青、抽提吸附态固体沥青、热解可转化干酪根、氧化不可转化干酪根后,获得页岩油储层中页岩油、游离固体沥青、吸附固体沥青、可转换干酪根和不可转换干酪根的赋存空间的比表面、孔容和孔径分布参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断页岩油储层有机质微观赋存结构的方法能用于确定每种赋存状态有机质的微观结构尺度参数,能有效分离页岩油储层中的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成本低,操作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9695429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811629593.2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E21B2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级启动式深井捞砂筒,由上接头、滑动短节组及集砂筒组上下连接构成,上接头与多个滑动短节所构成的滑动短节组通过钢缆连接,上下相邻间的滑动短节之间通过T型杆串接,最下一个滑动短节的下部同轴套接最上折叠集砂筒组的折叠集砂筒的折叠口袋,多个折叠集砂筒上下串接构成折叠集砂筒组,上下串接的相邻的折叠集砂筒之间同轴连接,最下一个折叠集砂筒有筒底。本发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将捞砂筒预先放置在井底、冲砂工艺使用深度受限等缺陷,同时也避免了在井底预置捞砂筒导致启动压力过大拉断打捞杆,具有良好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满足了深层油气井井底除砂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695423B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811618164.5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E21B17/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下部钻柱共振平稳钻压的钻具组合,包括钻杆、钻铤及钻头,钻杆下端同轴连接钻铤,在钻铤下端同轴连接钻头,正常钻井时中性截面始终处于钻铤段内,在中性截面上方的钻铤上同轴串接一阻尼短节,在钻头与钻铤之间同轴连接伸缩短节,在钻头内安装震击执行机构。本发明串接入一个阻尼短节后,使钻柱管串变成了由两个弹性体中间夹一个类塑性体阻尼短节,由于共振是周期性的轴向振动力,其表现形式是下部钻具所受到的轴向压力波动很大、即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很大;当处于轴向压力的波峰时,形成的钻压将超过钻头所能承受的压力,在管柱中接入阻尼短节后,轴向的振动波就不能连续传递,共振也就会被抑制,因此本发明申请在理论分析上十分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9505566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11591296.3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3/121 , F04B47/12 , F04B5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控游动式旋流气井排水柱塞,包括外筒、储液筒、伸缩波纹管、控制杆,外筒内一侧同轴间隙安装有控制杆,在外筒内的另一侧固装有储液筒,该储液筒与控制杆之间同轴安装有伸缩波纹管;在外筒外缘面对应控制杆位置同轴径向固装有一固定叶片,在该固定叶片上、下方的外筒上同轴分别安装有上叶片及下叶片,上叶片、下叶片与固定叶片的结构相同,间距相等;上叶片及下叶片通过控制杆的轴向位移采用拨动机构实现在外筒上的同轴对向转动,由此封闭或者打开固定叶片间的轴向缝隙。本发明可在井内自动的上下游动,并利用井筒中不同井深温度不同的特点,只要游动范围能在一段时间内覆盖水环的范围,就能有效的将井中的水排到地面上来。
-
公开(公告)号:CN106950115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710281236.0
申请日:2017-04-26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向应力独立加载条件下全直径岩心水压致裂超声波检测方法,其轴向加载系统设计为两个半圆柱形压砧,可在岩心端面上提供两套独立的轴向载荷。轴向加载系统由液压泵提供压力,经由可控阀门分别向夹持器内的两个半圆形压砧传递液压,所述半圆形压砧是活动部件,可在轴向上产生位移,能够在夹持器内的岩心中产生两套轴向应力。压砧端面上装有超声波发生\接收探头,待岩心受力变形稳定后,向岩心中心孔内注入压裂液,产生一定形态的裂缝,裂缝的大致延伸方向和延伸范围可用超声波技术检测。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研究复杂地应力状态下水力裂缝以及天然裂缝扩展规律的评价方法,该方法设计科学合理,评价方法准确,具有较高的创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879546A
公开(公告)日:2013-01-16
申请号:CN201210359475.0
申请日:2012-09-2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板流模拟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试方法,测试方法是在平板高压酸蚀及动滤失分析装置上进行,步骤是:⑴在岩芯夹持器中同轴放入岩芯;⑵对高压滤失釜通过抽真空口及氮气注入口抽真空;⑶将高压滤失釜和夹持器根据模拟要求加热到设定温度;⑷根据螺杆泵工作曲线和测试液体流速要求调整螺杆泵的转子转速;⑸注入酸液;⑹打开抽真空口及氮气注入口向高温高压腔注入氮气;⑺取样口取样;⑻取样结束后滴定酸浓度,分析反应动力学参数。本发明适用于不同粘度及流型酸液体系的平板流模拟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该方法可仿真模拟酸液与地层岩石反应时的实际状态,为科学测试和分析各类酸液体系与岩石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奠定基础,同时仿真模拟不同工作液在井筒及人工裂缝中的动滤失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282B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0910058898.7
申请日:2009-04-10
Abstract: 不同粘度酸液体系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装置是一种用于石油工程领域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酸压改造技术中不同粘度酸液体系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的装置,适应不同粘度及酸液浓度液体体系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更精确地模拟了酸液在裂缝中的真实流动方向与特征。装置由一个反应釜和两套不同型号的夹持器构成主体部分,还包括一些给釜体内提供旋转的动力装置及一些简单的测量装置。主体部分采用哈氏合金材料锻造而成,且系统承压可达20兆帕,耐温至150摄氏度。实验时搅动反应釜内部的液体,酸液沿釜体壁面流过与釜体两侧夹持器固定的岩盘表面发生酸岩反应,从釜体另一侧夹持器的堵头处或釜体下部的卸压口,可以取样进行酸液的离子浓度分析,测定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9227456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286514.8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T17/00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酸蚀壁面形态预测方法,涉及石油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流体有限元软件,对岩板裂缝面进行三维建模,得到裂缝空间模型;基于裂缝空间模型,对裂缝空间模型的压力场与速度场进行耦合求解,得到裂缝内流体流动动力学参数分布;将裂缝内流体流动动力学参数分布输入构建的酸岩反应数学模型,得到每个壁面节点的溶蚀质量;利用每个壁面节点的溶蚀质量,得到壁面对应溶蚀深度;利用裂缝空间模型,去除壁面对应溶蚀深度的影响,得到酸蚀后的壁面形态,完成对酸蚀壁面形态的预测。本发明解决了相同壁面上无法开展不同酸液注入条件下刻蚀形态研究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