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臂组件及起重机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67512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64149.9

    申请日:2023-06-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伸缩臂组件及起重机。伸缩臂组件包括:依次套接的一节臂、二节臂、三节臂、四节臂和五节臂;油缸,包括缸杆和缸筒,缸杆连接于一节臂,缸筒连接于二节臂;第一绳索滑轮组,连接一节臂、缸筒和三节臂;第二绳索滑轮组,连接一节臂、三节臂和四节臂;以及第三绳索滑轮组,连接二节臂、四节臂和五节臂;其中,油缸伸出,以带动二节臂伸出,第一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带动三节臂伸出,第二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带动四节臂伸出;第三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带动五节臂伸出;油缸缩回,以带动二节臂缩回,第三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带动四节臂和五节臂缩回,第二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在四节臂缩回的过程中带动三节臂缩回;提高了伸缩效率。

    一种多节臂伸缩机构、起重臂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15057371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890425.9

    申请日:2022-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起重机械技术领域的多节臂伸缩机构、起重臂及起重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效率低以及绳索受力大,从而限制了起吊重量问题。其包括一节臂、伸缩驱动机构和依次套设在一节臂内的多个节臂,多个节臂至少包括二节臂、三节臂和四节臂,伸缩驱动机构包括伸缩油缸、三节伸臂组件、三节缩臂组件、四节伸臂组件和四节缩臂组件;本发明适用于起重机,能够降低伸缩机构的整体重量及生产成本,提升了长伸臂工况下起重机的吊重能力,实现了二、三、四、五节臂的同步伸缩,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伸臂拉索的受力。

    起重机及其轮履切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29688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210115883.5

    申请日:2022-02-07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起重机及其轮履切换方法。起重机包括起重机本体、举升装置和履带组件,举升装置被配置为驱动起重机本体升高或降低或驱动车架相对于车轮的底缘升高或降低,起重机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连接部上设置有适配于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结构;轮履切换方法包括将起重机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包括:举升装置驱动起重机本体升高或驱动车架相对于车轮的底缘升高,直至车架与地面的距离达到第一预设距离;将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配合连接,以在车架上安装履带组件;使车架靠近地面,直至履带单独支承于地面。本公开可优化起重机的底盘的结构和重量,并提高轮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相互切换的效率。

    起重机及起重机的装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98213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710040164.0

    申请日:2017-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C23/66 B66C23/72 B66C23/8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及起重机的装配方法。起重机升降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包括回转部、用于悬挂重物的吊臂和用于升降重物的第一升降驱动部,吊臂的第一端与回转部连接以使吊臂能够随回转部转动,其特征在于,起重机还包括:第二升降驱动部,用于升降重物,第二升降驱动部与升降装置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升降驱动部位于吊臂的第一端;承载部,用于承载被升降装置吊起的第二升降驱动部,回转部能够转动至使吊臂的第一端与承载部相对应的位置;以及驱动部,用于将承载部上的第二升降驱动部移动至与升降装置连接的位置,以连接升降装置与第二升降驱动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第二升降驱动部需要额外的吊装机械的问题。

    伸缩臂组件及起重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675124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65185.7

    申请日:2023-06-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伸缩臂组件及起重机。伸缩臂组件包括:依次套接的一、二、三和四节臂;油缸,缸杆连接于一节臂,缸筒连接于二节臂;第一绳索滑轮组,连接一节臂、缸筒和三节臂;第二绳索滑轮组,连接三节臂和四节臂;以及第三绳索滑轮组,连接一节臂、二节臂和四节臂;缸筒被配置为相对于缸杆伸出,以带动二节臂伸出,第一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在缸筒伸出的过程中带动三节臂伸出,第二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在三节臂伸出的过程中带动四节臂伸出;缸筒被配置为相对于缸杆缩回,以带动二节臂缩回,第三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在二节臂缩回的过程中带动四节臂缩回,第二绳索滑轮组被配置为在四节臂缩回的过程中带动三节臂缩回;提高了伸缩效率。

    一种吊臂及设有该吊臂的臂架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1653474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211672012.X

    申请日:2022-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吊臂,包括:前端臂,所述前端臂设有多组前节臂,且相邻前节臂之间通过伸缩油缸连接;后端臂,所述后端臂设有多组后节臂,所述前节臂与后节臂之间、以及相邻后节臂之间均通过滑轮结构连接;锁止结构(A),所述锁止结构设于末端后节臂的臂筒尾部;本发明吊臂锁止机构结构紧凑,整体占用空间小,有效增加六节臂臂筒截面尺寸,提升吊臂承载力;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臂架起重机。

    起重机及其轮履切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29688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0115883.5

    申请日:2022-02-07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起重机及其轮履切换方法。起重机包括起重机本体、举升装置和履带组件,举升装置被配置为驱动起重机本体升高或降低或驱动车架相对于车轮的底缘升高或降低,起重机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连接部上设置有适配于第一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结构;轮履切换方法包括将起重机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包括:举升装置驱动起重机本体升高或驱动车架相对于车轮的底缘升高,直至车架与地面的距离达到第一预设距离;将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配合连接,以在车架上安装履带组件;使车架靠近地面,直至履带单独支承于地面。本公开可优化起重机的底盘的结构和重量,并提高轮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相互切换的效率。

    车架结构及起重机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15507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794346.2

    申请日:2016-08-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C23/36 B66C23/62 B66C23/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起重机,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用以在满足行驶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整机的基距。该车架结构包括第一车架段、车架主体以及第二车架段,第一车架段和第二车架段分别位于车架主体的两端,第一车架段和第二车架段至少其中之一作为可伸缩部,可伸缩部与车架主体可伸缩连接。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车架段和/或第二车架段与车架主体可伸缩连接,在行驶过程中,可伸缩部处于回缩状态,能够满足行驶要求;在需要起重作业时,可伸缩部伸出,增加整机的基距,扩大作业范围,充分提高整机吊重作业性能。

    一种多节臂同步伸缩机构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15072594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910276.8

    申请日:2022-07-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节臂同步伸缩机构及起重机,其包括第一伸臂绳、第二伸臂绳、伸缩装置、节臂组件以及安装于节臂组件上的伸臂转向组件;节臂组件包括依次嵌套的基本臂、二节臂、三节臂、四节臂和五节臂,伸缩装置的活动末端与基本臂相连,伸缩装置的固定末端与二节臂相连,伸缩装置的固定前端安装有第一伸臂转向件,第一伸臂绳的一端与基本臂固连,第一伸臂绳的另一端绕设第一伸臂转向件后与三节臂固连,第二伸臂绳的一端与二节臂固连,第二伸臂绳的另一端绕设伸臂转向组件后与四节臂固连。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五节臂起重机成本较高,伸缩效率较低,严重限制吊起重量的技术问题。

    起重机及起重机的装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98213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710040164.0

    申请日:2017-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及起重机的装配方法。起重机升降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包括回转部、用于悬挂重物的吊臂和用于升降重物的第一升降驱动部,吊臂的第一端与回转部连接以使吊臂能够随回转部转动,其特征在于,起重机还包括:第二升降驱动部,用于升降重物,第二升降驱动部与升降装置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升降驱动部位于吊臂的第一端;承载部,用于承载被升降装置吊起的第二升降驱动部,回转部能够转动至使吊臂的第一端与承载部相对应的位置;以及驱动部,用于将承载部上的第二升降驱动部移动至与升降装置连接的位置,以连接升降装置与第二升降驱动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第二升降驱动部需要额外的吊装机械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