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外光固化钛掺杂含硼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和在3D打印材料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519242B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611046561.0

    申请日:2016-11-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紫外光固化钛掺杂含硼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和在3D打印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是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硼酸和混合溶剂,搅拌混合均匀,升高温度;加入酸性催化剂,并滴加钛酸酯单体甲苯溶液,滴加完升高温度80‑100℃,恒温反应6‑8h;反应结束后,经减压旋蒸脱除反应体系中的溶剂及小分子物质,真空干燥,即得到硅氧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外光固化钛掺杂含硼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和在3D打印材料中的应用,制备获得的钛掺杂含硼硅氧烷树脂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高折射率,优越的耐候性和耐热性,柔软性好,冲击强度高、不容易产生应力开裂、固化物收缩小、反应速度快、存储稳定性好。

    一种制备鲁拉西酮关键中间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46872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710164008.5

    申请日:2017-03-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17/12 C07B2200/07 C07D471/10

    Abstract: 本明涉及一种制备盐酸鲁拉西酮关键中间体的方法,属于化合物合成技术领域。生成4,‑(1,2‑苯并异噻唑‑3‑基)‑(3aR,7aR)‑八氢螺‑(2H‑异吲哚‑2,1,‑哌嗪)甲磺酸盐时,以为4‑(1,2‑苯并异噻唑‑3‑基)‑1‑哌嗪原料,与(1R,2R)‑1,2‑双(甲磺酰基氧基甲基)环己烷、碳酸钾在溶剂甲苯中反应的体系中加入了环糊精相转移催化剂,由于采用了环糊精作为相转移催化,解决了反应不完全问题,收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种采用加压催化高酸值地沟油连续甲酯化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18646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843539.2

    申请日:2016-09-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1C3/04 C10L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加压催化高酸值地沟油连续甲酯化的装置,包括依次管道连接的加热器、静态混合器、反应釜、闪蒸罐和酯化甲酯罐;地沟油连续甲酯化的方法,甲醇和酸催化剂的混合液、预热的地沟油同时连续输送至静态混合器,通过静态混合器并混匀,混匀后的反应物从静态混合器的出口连续流出,并连续通入反应釜的入口,在反应釜内发生酯化反应,通过反应釜至闪蒸罐之间的调节阀控制反应系统的压力,反应后的混合物从反应釜的出口连续流出,并连续通入闪蒸罐的入口,在闪蒸罐中蒸去甲醇和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加压下连续甲酯化,通过加压强化反应物之间的传质和反应特性,促进醇油之间相互溶解性,加速反应快速建立平衡,提高酯化率,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BODIPY吡啶二磺酸钠荧光探针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019434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111065.3

    申请日:2024-08-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荧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BODIPY吡啶二磺酸钠荧光探针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该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检测范围广;通过铁离子对于磺酸根的结合以及对荧光探针的淬灭,还有吡咯对于pH的响应,检测水介质中的铁离子含量并响应pH变化。该探针在pH为6.59和4.32时,对铁离子检测限分别为0.037μM和0.034μM,在6.0μM~58.0μM之间,铁离子的检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在1.96‑6.59范围内对pH值敏感。对pH的响应和对铁离子的检测均实现了明显的多色变化,在检测铁离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种5,7-二氟苯并二氢吡喃-4-酮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09022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710562.X

    申请日:2022-06-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5,7‑二氟苯并二氢吡喃‑4‑酮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生产的5,7‑二氟苯并二氢吡喃‑4‑酮(Ⅱ)的总产率可达73%,产品纯度好且质量稳定,避免使用高污染的液体强酸为催化剂,且该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为5,7‑二氟苯并二氢吡喃‑4‑酮(Ⅱ)的大规模生产和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