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土体模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30235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010556479.2

    申请日:2020-06-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冻结土体模型以及一种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其中,冻结土体模型包括:依次排列的已冻结区、冻结缘区和未冻结区,已冻结区靠近冻结缘区的一侧形成冰透镜体,已冻结区远离冻结缘区的一侧施加朝向冻结缘区的上覆压力;冻结缘区内设置有土颗粒基质、多个不同直径的毛细管,每个毛细管穿过土颗粒基质连通冰透镜体和未冻结区;第一数量毛细管内形成孔隙冰,土颗粒基质和第一数量的毛细管的内壁表面形成未冻水膜;第二数量的毛细管的内壁形成未冻水膜,且在毛细管内部充满毛细水。本发明提出的冻结土体模型,将毛细水迁移机制和薄膜水迁移机制相结合,可以全面合理地解释土体冻胀现象。

    冻结土体模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30235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556479.2

    申请日:2020-06-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冻结土体模型以及一种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其中,冻结土体模型包括:依次排列的已冻结区、冻结缘区和未冻结区,已冻结区靠近冻结缘区的一侧形成冰透镜体,已冻结区远离冻结缘区的一侧施加朝向冻结缘区的上覆压力;冻结缘区内设置有土颗粒基质、多个不同直径的毛细管,每个毛细管穿过土颗粒基质连通冰透镜体和未冻结区;第一数量毛细管内形成孔隙冰,土颗粒基质和第一数量的毛细管的内壁表面形成未冻水膜;第二数量的毛细管的内壁形成未冻水膜,且在毛细管内部充满毛细水。本发明提出的冻结土体模型,将毛细水迁移机制和薄膜水迁移机制相结合,可以全面合理地解释土体冻胀现象。

    一种移动可调节双刀间距的岩石切割机

    公开(公告)号:CN11887624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763394.X

    申请日:2024-06-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可调节双刀间距的岩石切割机,包括双刀结构、工作台、切割轨道结构、底板结构、转向轮、底板支撑结构。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该装置设有可移动式的转向轮,可任意改变机器的工作位置,底板支撑结构可固定机器,双刀结构可实现多样化切割,通过使用工作台上不同的固定装置,可切割不同长度的圆柱形试块和多种岩石,提高了切割操作的便利。与传统双刀切割机相比,该装置增强了岩石加工灵活性和可靠性,使岩石工程试验中不等长度岩样加工困难问题得到改善。

    一种可控多因素地源热泵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22987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011219217.3

    申请日:2020-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多因素地源热泵试验装置,该试验平台包括热响应测试仪,控制平台,水平保温槽,加热装置,制冷装置,声发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试验方法为将埋设同轴套管换热器的水平保温槽划分为若干区段,在相关区段设置加热装置、制冷装置用以模拟工程实况中不同地层的环境温度。该试验平台易于搭建,可控制土体温度场,模拟多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影响;试验在室内即可进行,可操作性强。

    多钻孔含水层水流流速流向测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802417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1810689709.5

    申请日:2018-06-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技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多钻孔含水层水流流速流向测定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的测定方法包括:在多个钻孔中设置电极;对其中一个钻孔中的电极供电;在供电电极的钻孔中投入电解质,并记录投放时间;测量其余钻孔中的电极电位,并记录电位测量时间;确定含水层水流的流速和流向。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多钻孔条件,利用充电法,在多个钻孔中布置测试系统,通过等电位点测量,可以高效、快捷、准确、无放射性污染地测定深孔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一种煤矿立井钻井法凿井钻头吸渣口布置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81261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0322203.1

    申请日:2023-03-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矿立井钻井法凿井钻头吸渣口布置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确定煤矿立井钻井施工参数;步骤S2,确立煤矿立井钻井现场与相似模型之间的相似转化关系;步骤S3,改变钻头吸渣口布置的影响因素多次建立钻井排渣的数值模型;步骤S4,钻井排渣数值模型计算;步骤S5,定义排渣效果评判指标;步骤S6,分析排渣计算结果;步骤S7,确定钻头吸渣口的布置方式;步骤S8,制作钻头,进行模型试验验证。建立了用于模拟气举反循环排渣的数值模型,并通过改变钻头吸渣口的数量、间距、面积比和总吸附面积确定了吸渣口的布置方式,提高井底吸渣速度,改善排渣效率,可对钻头的研发和吸渣口的布置提供有益参考。

    巨厚冲积层单井多层段注浆新型套管与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22882B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1810074861.2

    申请日:2018-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巨厚冲积层单井多层段注浆新型套管与施工方法,所述套管由内层注浆管和套在所述内层注浆管外部的外管组成,所述外管包括若干段过滤管和若干段实管,所述过滤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过滤孔,所述过滤管和所述实管交替设置,所述过滤管设置在所述注浆层段内,所述实管设置在所述非注浆层段内;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层注浆管之间设置有止浆塞,在所述套管的顶端设置有闷盖。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时间长、产生费用巨大、技术难度大和安全性低的问题,研发了适合巨厚冲积层单井多层段注浆的新型套管,并且给出了配合新型套管的注浆施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深立井地层加固注浆的安全性,并且大大降低施工风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