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测试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30520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230558.9

    申请日:2024-0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断面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测试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预制矩形管节,埋置土压力盒,在矩形管节的内表面安装反射棱镜;S2:预埋矩形管节,首先在试验箱体底部铺设部分土体,将若干节矩形管节摆放在土体上,然后铺设剩余土体,放置前减阻台和后减阻台;S3:安装液压顶推组件和姿态监测组件;S4:安装注浆组件;S5:无注浆顶进;S6:注浆顶进;S7: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计算,判断注浆效果。该测试评价方法可计算获得大断面矩形顶管曲线顶进管周摩阻力,分析评价不同触变泥浆减阻工况下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分布特征,判断触变泥浆在大断面矩形顶管曲线顶进时的减阻效果。

    膨胀土地层同轴嵌套多段沉井结构及减阻助沉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68192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83640.1

    申请日:2024-03-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膨胀土地层同轴嵌套多段沉井结构及减阻助沉施工方法,所述沉井结构包括外套井和内套井,其中,所述外套井套设在所述内套井的外围,所述外套井和所述内套井共轴,所述内套井的下端低于所述外套井的下端;所述外套井的下端具有刃脚,所述内套井的上端位于所述外套井的刃脚的上方;所述外套井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限位固定器,所述限位固定器内设置有对中限位减阻球。该沉井结构通过气液减阻系统向第一竖向助沉管和第二竖向助沉管注入高压气体、水或泥浆,高压气体、水或泥浆沿着外套井的井壁上升形成气幕或减阻帷幕,实现对沉井减阻助沉的目的,外套井和内套井采用同轴嵌套结构能够显著降低内套井所受的沉井阻力。

    厚松散层薄基岩待建煤矿立井井筒底含疏-注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8035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17369.1

    申请日:2024-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厚松散层薄基岩待建煤矿立井井筒底含疏‑注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立井井筒及首采区规划设计;步骤S2,现场钻孔取芯:钻取芯孔进行取芯,获得地层参数;步骤S3,疏水孔布置;步骤S4,水文观测孔布置;步骤S5,地表测点布置;步骤S6,底含疏水;步骤S7,疏水孔后处理;步骤S8,立井井筒施工。该方法可避免煤矿立井井筒受厚松散层底含疏水固结产生的竖向附加力作用导致破损。从厚松散层底含疏水固结特性出发,在煤矿立井井筒修建之前,采用疏排+注浆(疏‑注)联合加固技术,从根源上解决底含后期疏水固结问题以确保立井井筒周围地层稳定及井筒安全。

    上覆压力作用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7611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241828.8

    申请日:2020-1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覆压力作用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平衡状态下的理论冰压方程;步骤2:获取冰透镜体暖端的分凝‑冻结温度方程;步骤3:根据上覆压力、步骤1和步骤2中得到的理论冰压方程、分凝‑冻结温度方程获取冰透镜体暖端的迁移驱动力方程;步骤4:获得冰透镜体暖端的表面吸附力方程;步骤5:获取冻结缘区的总渗透系数方程;步骤6:获取冰透镜体暖端的水分迁移速度显式方程,完成上覆压力作用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根据冻结缘区内的水分迁移速度可快速预测饱和土体在附加荷载作用下的冻胀率和冻胀量,该发明完善和发展了现有冻胀理论,可指导工程实践。

    上覆压力作用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7611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241828.8

    申请日:2020-11-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覆压力作用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平衡状态下的理论冰压方程;步骤2:获取冰透镜体暖端的分凝‑冻结温度方程;步骤3:根据上覆压力、步骤1和步骤2中得到的理论冰压方程、分凝‑冻结温度方程获取冰透镜体暖端的迁移驱动力方程;步骤4:获得冰透镜体暖端的表面吸附力方程;步骤5:获取冻结缘区的总渗透系数方程;步骤6:获取冰透镜体暖端的水分迁移速度显式方程,完成上覆压力作用下冻结土体水分迁移模型的构建。根据冻结缘区内的水分迁移速度可快速预测饱和土体在附加荷载作用下的冻胀率和冻胀量,该发明完善和发展了现有冻胀理论,可指导工程实践。

    承压含水层顶管触变泥浆滤失成膜特性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0106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479979.5

    申请日:2024-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承压含水层顶管触变泥浆滤失成膜特性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搭设系统;S2承压含水层铺设;S3承压含水层初始渗透系数测试;S4触变泥浆浆液制备;S5承压含水层水压施加;S6触变泥浆滤失成膜测试;S7承压含水层渗滤加固体渗透系数测试:水在土体内进行自下而上的单向渗透,计算获得承压含水层渗滤加固体的渗透系数;S8触变泥浆滤失成膜特性评价:绘制触变泥浆滤失过程中滤失深度、液面下降高度、液体滤失体积与滤失时间的关系曲线,建立拟合方程,获得触变泥浆的滤失速率。该方法采用顶管触变泥浆滤失+成膜+渗流联合测试,综合评价触变泥浆滤失成膜性能,优化泥浆配方,提高施工效率和减阻效果。

    承压含水层顶管触变泥浆滤失成膜特性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01066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79979.5

    申请日:2024-10-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承压含水层顶管触变泥浆滤失成膜特性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搭设系统;S2承压含水层铺设;S3承压含水层初始渗透系数测试;S4触变泥浆浆液制备;S5承压含水层水压施加;S6触变泥浆滤失成膜测试;S7承压含水层渗滤加固体渗透系数测试:水在土体内进行自下而上的单向渗透,计算获得承压含水层渗滤加固体的渗透系数;S8触变泥浆滤失成膜特性评价:绘制触变泥浆滤失过程中滤失深度、液面下降高度、液体滤失体积与滤失时间的关系曲线,建立拟合方程,获得触变泥浆的滤失速率。该方法采用顶管触变泥浆滤失+成膜+渗流联合测试,综合评价触变泥浆滤失成膜性能,优化泥浆配方,提高施工效率和减阻效果。

    大断面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测试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3052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30558.9

    申请日:2024-0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断面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测试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预制矩形管节,埋置土压力盒,在矩形管节的内表面安装反射棱镜;S2:预埋矩形管节,首先在试验箱体底部铺设部分土体,将若干节矩形管节摆放在土体上,然后铺设剩余土体,放置前减阻台和后减阻台;S3:安装液压顶推组件和姿态监测组件;S4:安装注浆组件;S5:无注浆顶进;S6:注浆顶进;S7: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计算,判断注浆效果。该测试评价方法可计算获得大断面矩形顶管曲线顶进管周摩阻力,分析评价不同触变泥浆减阻工况下矩形曲线顶管管周阻力分布特征,判断触变泥浆在大断面矩形顶管曲线顶进时的减阻效果。

    矩形顶管触变泥浆减阻与滤失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90563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76954.9

    申请日:2024-03-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矩形顶管触变泥浆减阻与滤失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支座、试验箱、土体、触变泥浆、混凝土块、顶推器和数据采集组件,所述试验箱设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土体铺设在所述试验箱内的底部,所述土体上方铺设所述触变泥浆,所述混凝土块置于所述触变泥浆的上表面;所述顶推器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顶推器的顶推端与所述混凝土块接触;所述数据采集组件包括顶推压力传感器、压力盒、泥浆渗滤探测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利用该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可确定触变泥浆对矩形顶管顶进过程中的减阻效果,准确测定矩形顶管顶进过程中管节动/静态摩阻力和触变泥浆滤失性能趋势,为后续顶管触变泥浆配比优化和施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与研究基础。

    厚松散层薄基岩待建煤矿立井井筒底含疏-注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8035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217369.1

    申请日:2024-0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厚松散层薄基岩待建煤矿立井井筒底含疏‑注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立井井筒及首采区规划设计;步骤S2,现场钻孔取芯:钻取芯孔进行取芯,获得地层参数;步骤S3,疏水孔布置;步骤S4,水文观测孔布置;步骤S5,地表测点布置;步骤S6,底含疏水;步骤S7,疏水孔后处理;步骤S8,立井井筒施工。该方法可避免煤矿立井井筒受厚松散层底含疏水固结产生的竖向附加力作用导致破损。从厚松散层底含疏水固结特性出发,在煤矿立井井筒修建之前,采用疏排+注浆(疏‑注)联合加固技术,从根源上解决底含后期疏水固结问题以确保立井井筒周围地层稳定及井筒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