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系统
    2.
    发明公开
    换气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01785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280083006.2

    申请日:2022-10-31

    Abstract: 第一换气系统(11)具备:制冷剂回路(50),其通过制冷剂配管(51)将压缩机(42)、第一热交换器(23)以及第二热交换器(33)连接而成,在内部流动有制冷剂;供气风扇(22),其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3)将室外(S2)的空气供给到室内(S1);排气风扇(32),其通过第二热交换器(33)将室内(S1)的空气排出到室外(S2);以及控制部(16)。控制部(16)判断供气风扇(22)以及排气风扇(32)是否正常。控制部(16)在判断为一方的风扇(22、32)异常的情况下,使被判断为异常的一方的所扇(22、32)停止,并且使被判断为正常的另一方的风扇(22、32)继续运转。

    级联单元和冷冻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043607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280066213.7

    申请日:2022-09-26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使电气安装件冷却的级联单元和冷冻循环装置。一种冷冻循环装置(1)的级联单元(2),冷冻循环装置包括:一次侧制冷剂回路(5a),具有一次侧热交换器(74),并供一次侧制冷剂流过;二次侧制冷剂回路(10),具有二次侧压缩机(21)和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并供二次侧制冷剂流过;以及级联热交换器(35),使一次侧制冷剂和二次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级联单元包括:二次侧压缩机(21);级联热交换器(35);驱动二次侧压缩机(21)的第一电气安装件(91);第一冷却部(11a),通过流动于二次侧制冷剂回路(10)的二次侧制冷剂来冷却第一电气安装件(91);以及级联外壳(2x),收纳二次侧压缩机(21)、第一电气安装件(91)和第一冷却部(11a)。

    级联单元和冷冻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4359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280066267.3

    申请日:2022-09-26

    Abstract: 级联单元(2)是具有第一回路(5a)、第二回路(10)和级联热交换器(35)的冷冻系统(1)的级联单元。第一回路(5)具有第一连接部(C1)。第一连接部(C1)在级联外壳(2x)的内部或外部将连接第一热交换器(74)和级联热交换器(35)的第一配管(P1)以及第二配管(P2)中从级联热交换器(35)延伸的第一配管(P1)以及第二配管(P2)与从第一热交换器(74)延伸的第一配管(P1)以及第二配管(P2)连接。第二回路(10)具有第二连接部(C2)。第二连接部(C2)在级联外壳(2x)的内部或外部将连接第二热交换器(52a、52b、52c)和级联热交换器(35)的液体管(P3)以及气体管(P4、P5)中从级联热交换器(35)延伸的液体管(P3)以及气体管(P4、P5)与从第二热交换器(52a、52b、52c)延伸的液体管(P3)以及气体管(P4、P5)连接。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配置为彼此靠近。

    制冷剂容器和冷冻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043610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280066317.8

    申请日:2022-09-22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冻机油在内部滞留的制冷剂容器和冷冻循环装置。一种二次侧接收器(45),在供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循环的二次侧制冷剂回路(10)中对制冷剂进行贮存,其包括:容器主体(90)、与容器主体(90)连接的第一制冷剂管(96)以及与容器主体(90)连接的第二制冷剂管(97),冷冻机油与制冷剂不相溶,其密度大于制冷剂的密度,第二制冷剂管(97)从容器主体(90)的底部(93)向下方延伸。

    冷冻循环系统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6601443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180081056.2

    申请日:2021-11-30

    Abstract: 确保用于进行一次侧热交换器的除霜的热量。包括:供一次侧制冷剂循环的一次侧制冷剂回路(5a),具有一次侧压缩机(71)、级联热交换器(35)、一次侧热交换器(74)及一次侧切换部(72);供二次侧制冷剂循环的二次侧制冷剂回路(10),具有二次侧压缩机(21)、级联热交换器(35)及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以及室内风扇(53a、53b、53c),供给空气,该空气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2a、52b、52c)流动的二次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通常运转时满足除霜条件的情况下,在使室内风扇(53a、53b、53c)停止并使二次侧压缩机(21)运转后,以一次侧压缩机(71)、一次侧热交换器(74)、级联热交换器(35)的顺序使一次侧制冷剂循环。

    开阀回路以及热泵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413314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080099851.X

    申请日:2020-12-08

    Abstract: 一种开阀回路(5),装设于在制冷剂回路上具有阀的热泵装置,包括:被施加从常用的交流电压生成的直流电压的直流电路(56);使用直流电路(56)的直流电压使阀打开或关闭的阀驱动回路(53);基于直流电路(56)的直流电压获取控制电源电压,并对阀驱动回路(53)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4);以及与直流电路(56)连接,并能与应急用地从外部提供的直流电源线(9)连接的供电端口(7),控制部(54)在交流电压消失且从直流电源线(9)向供电端口(7)供给有直流电压的情况下,通过阀驱动回路(53)使阀开路。

    冷冻循环装置
    8.
    发明公开
    冷冻循环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15979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280066266.9

    申请日:2022-09-22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安全阀的连接部位的可靠性的冷冻循环装置。包括:二次侧制冷剂回路(10),具有贮存制冷剂的二次侧接收器(45);流路切换部(96),具有第一连接部(97a)、第二连接部(98a)和与二次侧接收器(45)连接的第三连接部(99a),并对第三连接部(99a)和第一连接部(97a)连通的第一状态和第三连接部(99a)和第二连接部(98a)连通的第二状态进行切换;以及安全阀(91、92),具有与第一连接部(97a)或第二连接部(98a)连接的安全阀连接部(91a、92a),在二次侧接收器(45)内的制冷剂压力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将制冷剂放出到外部,安全阀(91、92)中至少安全阀连接部(91a、92a)是不锈钢制的,流路切换部(96)中,第一连接部(97a)的与安全阀连接部(91a)的电位差为0.35V以下,第二连接部(98a)的与安全阀连接部(92a)的电位差为0.35V以下,安全阀连接部(91a)相对于第一连接部(97a)的许用拉应力为3.0倍以下,安全阀连接部(92a)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8a)的许用拉应力为3.0倍以下。

    换气装置
    9.
    发明公开
    换气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119798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80066260.1

    申请日:2022-08-02

    Abstract: 一种换气装置(10),包括:制冷剂回路(50),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的压缩机(42)、第一热交换器(23)以及第二热交换器(33)通过制冷剂配管(51)连接,且供制冷剂流在内部流动;供气风扇(22),所述供气风扇(22)经由第一热交换器(23)将屋外(S2)的空气供气至屋内(S1);排气风扇(32),所述排气风扇(32)经由第二热交换器(33)将屋内(S1)的空气排气至屋外(S2);以及排气侧外壳(31),所述排气侧外壳(31)收纳排气风扇(32),排气风扇(32)以及排气侧外壳(31)配置于屋外(S2)。

    换气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4360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280066261.6

    申请日:2022-08-02

    Abstract: 换气装置(10)包括:制冷剂回路(50),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42)、第一热交换器(23)和第二热交换器(33)通过制冷剂配管(51)连接,且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供气风扇(22),所述供气风扇经由第一热交换器(23)将屋外(S2)的空气供气至屋内;第一外壳(21),所述第一外壳收纳第一热交换器(23)和供气风扇(22);排气风扇(32),所述排气风扇经由第二热交换器(33)将屋内(S1)的空气排气至屋外(S2);以及第二外壳(31),所述第二外壳收纳第二热交换器(33)以及排气风扇(32),第一外壳(21)与第二外壳(21)能够分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