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7312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15861.9
申请日:2024-09-20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3 , G06Q10/0631 , G06V2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能表检定流水线的智能调度控制方法,属于电能表技术领域,S1:将从原始数据集中提取的特征表示为特征矩阵,设计多层次协同算法;S2:全局调度层负责总体资源的分配和宏观调度决策,输入为特征矩阵,输出为任务优先级矩阵;S3:局部调度层负责具体任务的分配和执行细节的管理,输入为任务优先级矩阵,输出为具体任务分配矩阵;S4:设备控制层负责检定设备的操作和状态监控,输入为具体任务分配矩阵,输出为设备控制指令集,并根据反馈动态调整具体任务分配矩阵和设备控制指令集。本发明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智能算法,实现电能表检定流水线的高效、智能和自动化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883930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97782.5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
IPC: G06F18/25 , G06F18/10 , G06F18/213 , G06F18/23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电能表检定系统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自适应混合滤波算法去除信号数据中的噪声,得到去噪后的信号数据;S2:对去噪后的信号利用多元统计和贝叶斯推理方法进行异常值检测,并对异常评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异常评分聚类结果;S3:构建多层动态卷积、递归网络模型,提取图像动态特征,进行时变特征分析,通过自适应权重机制调整各模态特征的重要性,得到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向量。本发明通过自适应混合滤波算法,对采集到的电能表数据进行多层次的噪声过滤,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整体质量和精度,能够有效识别出数据中的异常模式和趋势,增强了系统对异常情况的检测能力,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58746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057227.X
申请日:2021-01-15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能表现杨检定专用插排及使用方法,包括壳体、前连接柱和后接线柱,卡板的中部通过铰接点固定在壳体上,卡板的一端向前延伸形成止挂钩臂,挂钩臂末端具有挂钩,挂钩端伸出壳体,卡板的另一端向内延伸形成摆动臂,摆动臂与挂钩臂呈L形;摆动板的两端与两个卡板的摆动臂相连;第一弹簧与摆动板相连且对摆动板施加向前的弹力;活动开关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活动开关与摆动板相连。电能表现场检定专用插排能够适应“专用接线底板”,该专用插排可以在“专用接线底板”已经安装的环境中,既不影响和破坏“专用接线底板”的正常功能,又能完成电能表现场检定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59776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30393.5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杭州禾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能表自动化留样系统,包括用于电能表输送的上传送带,上传送带上方设置有用于电能表拍照留样的拍照机构;用于工装板输送的下传送带,工装板用于盛放电能表;可将工装板从下传送带输送到上传送带的上料机;可将工装板从上传送带输送到下传送带的下料机;用于系统整体控制的控制中心,上传送带、下传送带、上料机和下料机均与控制中心相连。本装置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动检技术相结合,可实现数据自动识别和自动保存,提高了留样精度和准确度,作业人员只需取、放电能表,无需进行其他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留样效率高,可适用于大批量电能表留样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518690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843164.5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拓扑大数据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XGBoost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申校概率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步骤:S1:数据特征筛选;S2:用户申校概率预测模型构建。本发明针对申校行为中数据量大、数据关联链路较长,申校行为难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构基于XGBoos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多种算法预测申校行为概率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标签体系,精准挖掘潜在申校行为,助力供电公司等单位降低服务和运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927010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171903.6
申请日:2021-02-0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G06Q30/02 , G06Q50/06 , G06F16/215 , G06F16/245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用电数据分析处理应用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电费出账风险管控的用电信息采集数据二次研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系统获取用户用电信息;S2:营销系统,根据上述用户用电信息进行一次研判,所述一次研判是指判断是否符合CMS出账规则;如果符合,则直接出账;如果不符合,则进行S3;S3:结合用户历史用电数据,开展数据准备、数据清洗、数据预测、数据判别,进行二次研判;S4:二次研判规则符合,则营销系统直接出账;不符合,则发出指令进行人工抄表。本发明结果准确且风险可控,充分利用可用的用户用电信息远程采集数据,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自动化电费出账率,大幅减少人工现场抄表工作量,支撑电网公司“提质增效”工作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948364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73156.X
申请日:2021-02-0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G06F16/215 , G06F16/22 , G06F17/16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用电数据分析处理应用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协同拟合的电能计量数据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以电能计量的准确的历史数据为基准建立二叉树数据模型;S2:搜索目标用户的m个最近邻;S3:生成含有缺失项的矩阵X*∈R(m+1)×N;S4:随机生成子矩阵A∈Rk×(m+1)和B∈Rk×N;S5:以泛化函数为目标函数交替优化矩阵A和B;S6:计算近似矩阵,实现缺失数据恢复。为了解决电能计量缺失数据的恢复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拟合的数据恢复算法,用以满足更为广泛的业务应用,支撑电网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电力用户综合能效管理需求、政府重大分析决策需求。此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算法复杂度,提高数据恢复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598901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704892.6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能表申校管理系统,包括:申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营销端提供的用户申校信息;校验监督模块,用于根据用户信息建立或更新该用户申请档案,并建立申校工单;申请匹配模块,用于实时记录校验工人的工作信息,并根据该工作信息和电能表用户申校信息对申校工单和校验工人进行匹配;结果审核模块,用于判断待验电能表的校验结果是否合格,并将判断结果返送回营销端;申校预测模块,用于预测未来电能表申校预测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598899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697798.2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据预测的地方电能表申校服务规划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S1:获取地方电能表申校历史数据,该历史数据包括地方内各个划分区域历史年度电能表申校量、地方每月历史电能表申校量、地方历史气象数据和地方历史用电量;S2:利用预测算法对地方电能表申校历史数据进行计算,获得未来电能表申校预测数据,该预测数据包括地方内各个划分区域的未来年度电能表申校量、地方每月未来电能表申校量和地方未来用电量;S3:综合所述未来电能表申校预测数据,规划对每个划分区域内每个时间段的电能表申校服务投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效率高、可信度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598901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1910704892.6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10 , G06Q50/06 , G06N3/0464 , G06N3/0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能表申校管理系统,包括:申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营销端提供的用户申校信息;校验监督模块,用于根据用户信息建立或更新该用户申请档案,并建立申校工单;申请匹配模块,用于实时记录校验工人的工作信息,并根据该工作信息和电能表用户申校信息对申校工单和校验工人进行匹配;结果审核模块,用于判断待验电能表的校验结果是否合格,并将判断结果返送回营销端;申校预测模块,用于预测未来电能表申校预测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