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12428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636167.8
申请日:2022-12-20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全局灵敏度指标的韧性配电网储能装置配置方法及系统,基于采集到的韧性配电网基本数据与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历史数据构建涵盖极端天气场景的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概率分布函数,并建立概率电压不平衡度计算模型;然后通过神经网络构建其代理模型,用于生成各个可再生能源机组出力对配电网电压不平衡度的全局灵敏度指标,作为配置储能装置的依据,从而缓解配电网的三相电压不平衡。本发明利用储能装置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从而能够有效抑制配电网的电压不平衡,该方法可以降低储能配置成本,改善储能配置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768111A
公开(公告)日:2020-10-13
申请号:CN202010628492.4
申请日:2020-07-0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消纳能力分析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日前预测数据。根据所述日前预测数据确定系统机组的开机方式,以确定当日系统机组中传统机组的调峰能力。基于新能源消纳空间的影响因素以及当日系统机组中传统机组的调峰能力确定新能源消纳空间的理论最大值。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610767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389604.5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 , G06Q30/018 , G06Q50/06 , G06Q50/26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电能量交易全环节的用电碳责任分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力系统电能量交易全环节分为中长期交易、日前交易和实时交易;S2、建立火电机组动态碳排放强度模型与储能设备碳排放强度模型;S3、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依据交易信息拆分为多笔中长期交易碳排放流和/或电力现货交易碳排放流,以交易为主体进行电力系统潮流分解与网损分摊;S4、设计日前交易碳排放流与中长期交易碳排放流、交易碳排放流与物理实际碳排放流的衔接机制,进行考虑电能量交易全环节的电力系统用电侧碳责任分摊核算。有益效果是与物理实际电力系统良好衔接,促进发用电主体为管控碳风险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提高用电侧碳计量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454423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04573.3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21/62 ,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40/04 , G06Q50/06
Abstract: 一种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主体隐私保护方法,通过构造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协同调度模型,根据模型生成的负荷需求曲线进行拉普拉斯机制下的本地化差分隐私处理后,根据各园区返回的购能策略进行优化调度得到售能策略并计算残差,当其小于阈值时得到各参与主体的隐私保护优化调度策略。本发明通过本地化差分隐私处理生成扰动数据,使得外部窃听者无法窃听到准确数据的同时,第三方无法根据数据推测园区参数及用户行为。
-
公开(公告)号:CN11749834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504840.7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H02J3/00 , G06Q10/04 , G06Q10/0637 , G06Q50/06 , G06Q50/26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3/04 , G06F113/06 , G06F119/06
Abstract: 一种考虑园区点对点交互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规划方法,包括构建以园区总损耗最小化为目标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规划框架;根据园区需求建立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规划约束,根据园区各组件运行特性建立储能和EV运行约束,根据新能源出力特性建立新能源出力约束,根据电‑碳‑绿证机制建立电‑碳‑绿证点对点交互约束,根据直流潮流模型建立网络潮流约束;建立考虑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交互的分布式光储低碳规划模型,并将该非凸非线性模型转化为两阶段子问题;获得与其他园区的点对点交互量;得园区间的点对点交互系数和各园区最优规划解。本发明提高区域内新能源消纳水平,降低区域整体碳排放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455263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02626.8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7 , G06Q50/06 , G06Q30/0201
Abstract: 一种融合碳交易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方法,通过建立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碳交易模型,根据碳交易模型,通过求解器计算碳交易成本和设备运行成本构成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总经济运行成本,实现低碳调度。本发明旨在发挥园区低碳特性,实现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7455262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02617.9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7 , G06Q50/06 , G06Q30/0201
Abstract: 一种市场驱动的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协同调度方法,通过建立各个低碳园区调度模型后,根据模型涉及的能源网络设置中间变量,再通过基于ADMM算法的分层分布式调度求解方法,通过求解器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多个园区协同的最优低碳调度结果。本发明通过引入园区服务商,使得模型更符合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到各个园区的资源灵活性,为实际的多园区调度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此外,该方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低碳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87524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111491543.4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17C5/02 , F17C13/02 , F17B1/24 , F17B1/02 , F17D1/04 , F17D1/07 , F17D1/08 , F17D1/20 , F17D3/01 , F17D3/18 , H02J15/00 , C25B1/04 , C25B9/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力调峰的制氢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制氢装置、输送管道和储氢装置,输送管道中设有输送泵,制氢装置的电能输入端连接至时变发电设备,其中,时变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输送管道包括输氢干管和多个输氢支管,输送泵设于输氢干管中,输氢支管中设有第一电磁阀,储氢装置中设有用于监测储氢装置中容量的传感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多个第一继电器,各传感器分别连接至控制器的各信号输入端,各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分别连接至控制器的各信号输出端,触点分别连接至各第一电磁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78177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111517352.0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能源系统协同效益自动分配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当前区域能源系统的利益相关者;步骤2:确定当前区域能源系统所包含的协同效益类型;步骤3:确定每种协同效益的受益者,并构建映射关系表;步骤4:确定映射关系表中每种协同效益的分配策略;步骤5:针对每种待分配的协同效益进行自动分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能够实现对区域能源系统协同效益的自动分配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087524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491543.4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17C5/02 , F17C13/02 , F17B1/24 , F17B1/02 , F17D1/04 , F17D1/07 , F17D1/08 , F17D1/20 , F17D3/01 , F17D3/18 , H02J15/00 , C25B1/04 , C25B9/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力调峰的制氢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制氢装置、输送管道和储氢装置,输送管道中设有输送泵,制氢装置的电能输入端连接至时变发电设备,其中,时变发电设备包括光伏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输送管道包括输氢干管和多个输氢支管,输送泵设于输氢干管中,输氢支管中设有第一电磁阀,储氢装置中设有用于监测储氢装置中容量的传感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多个第一继电器,各传感器分别连接至控制器的各信号输入端,各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分别连接至控制器的各信号输出端,触点分别连接至各第一电磁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