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39565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610847394.3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刘晓伟 , 苑媛 , 文剑 , 吴迪 , 程月 , 程鹏 , 杨敏 , 胡商建 , 安军 , 王梦怡 , 相红阳 , 陈功 , 贾荣 , 李茂祥 , 徐永松 , 詹宗东 , 郭晓川 , 付军 , 钟顺洪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道设计中COMOS数据向PDMS数据转换的方法,包括:A.遍历COMOS软件的PID图生成端点列表;B.从端点列表的第一个端点开始遍历,生成所述PID图的管系列表;C.从管系列表中的第一条管系开始,沿管线的逻辑顺序读取该管系中所有元件的属性,并将读取的属性和对应的属性值按照PDMS软件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存储为中间文件;D.PDMS软件读取所述中间文件,并生成与PID图对应的管系列表和三维数据模型。本发明实现了从COMOS软件到PDMS软件三维建模的数据一体化传递,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手工输入数据可能造成的差错,大幅度提高了成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383956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844662.6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吴迪 , 常显勇 , 文剑 , 李龙华 , 漆桧 , 李锐 , 于宙 , 陈刚 , 李辉 , 相红阳 , 王梦怡 , 胡商建 , 安军 , 杨敏 , 苑媛 , 刘晓伟 , 程鹏 , 程月 , 范雄 , 代晓 , 陈功 , 杨东旭 , 李麒 , 刘翔 , 周再举 , 郭晓川 , 付军 , 詹宗东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76 , Y04S40/22 , G06F17/5004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厂土建模型数据的转换系统及方法,其中转换系统具有顺序连接的土建结构建模客户端集群、服务器集群和数据采集终端三个单元,其中土建结构建模客户端集群中包括:迈达斯模型模块、PDMS模块和统计模型工程量的材料信息模块;服务器集群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转换服务器、结构计算服务器和信息查询服务器;数据采集终端包括:编码打印终端和采集标注终端。本发明贯通了土建结构中PDMS三维模型、迈达斯计算分析模型、结构辅助分析计算、运维查阅等多个环节,将各环节孤立的数据有效进行了整合,消除了数据壁垒,大幅度提高了设计阶段土建结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错误,同时也为运维环节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来源。
-
公开(公告)号:CN106383956B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610844662.6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吴迪 , 常显勇 , 文剑 , 李龙华 , 漆桧 , 李锐 , 于宙 , 陈刚 , 李辉 , 相红阳 , 王梦怡 , 胡商建 , 安军 , 杨敏 , 苑媛 , 刘晓伟 , 程鹏 , 程月 , 范雄 , 代晓 , 陈功 , 杨东旭 , 李麒 , 刘翔 , 周再举 , 郭晓川 , 付军 , 詹宗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厂土建模型数据的转换系统及方法,其中转换系统具有顺序连接的土建结构建模客户端集群、服务器集群和数据采集终端三个单元,其中土建结构建模客户端集群中包括:迈达斯模型模块、PDMS模块和统计模型工程量的材料信息模块;服务器集群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转换服务器、结构计算服务器和信息查询服务器;数据采集终端包括:编码打印终端和采集标注终端。本发明贯通了土建结构中PDMS三维模型、迈达斯计算分析模型、结构辅助分析计算、运维查阅等多个环节,将各环节孤立的数据有效进行了整合,消除了数据壁垒,大幅度提高了设计阶段土建结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错误,同时也为运维环节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来源。
-
公开(公告)号:CN106446409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47437.8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86 , G06F2217/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道支吊架的设计系统和设计方法,包括:逻辑支吊架插入模块:用于插入逻辑支吊架;实体三维支吊架生成模块:生成占位用的三维支吊架和真实的三维支吊架;应力分析模块:进行应力分析及相应的三维模型修改;支吊架设计模块:生成设计所需的数据文件;三维碰撞检查模块:进行碰撞分析。本发明实现了快速自动插入逻辑支吊架,在进行应力分析之前就能够生成支吊架的实体三维模型和碰撞分析,极大简化了后续的检查、分析过程,非常显著的减少了因碰撞导致的各种返工设计和计算,实现了三维设计数据与应力分析数据、支吊架设计软件数据的双向互导,避免了数据的重复输入,极大减少了因人工输入导致出错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339565A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610847394.3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刘晓伟 , 苑媛 , 文剑 , 吴迪 , 程月 , 程鹏 , 杨敏 , 胡商建 , 安军 , 王梦怡 , 相红阳 , 陈功 , 贾荣 , 李茂祥 , 徐永松 , 詹宗东 , 郭晓川 , 付军 , 钟顺洪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9 , G06F17/5086 , G06F2217/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道设计中COMOS数据向PDMS数据转换的方法,包括:A.遍历COMOS软件的PID图生成端点列表;B.从端点列表的第一个端点开始遍历,生成所述PID图的管系列表;C.从管系列表中的第一条管系开始,沿管线的逻辑顺序读取该管系中所有元件的属性,并将读取的属性和对应的属性值按照PDMS软件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存储为中间文件;D.PDMS软件读取所述中间文件,并生成与PID图对应的管系列表和三维数据模型。本发明实现了从COMOS软件到PDMS软件三维建模的数据一体化传递,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手工输入数据可能造成的差错,大幅度提高了成品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446409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610847437.8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道支吊架的设计系统和设计方法,包括:逻辑支吊架插入模块:用于插入逻辑支吊架;实体三维支吊架生成模块:生成占位用的三维支吊架和真实的三维支吊架;应力分析模块:进行应力分析及相应的三维模型修改;支吊架设计模块:生成设计所需的数据文件;三维碰撞检查模块:进行碰撞分析。本发明实现了快速自动插入逻辑支吊架,在进行应力分析之前就能够生成支吊架的实体三维模型和碰撞分析,极大简化了后续的检查、分析过程,非常显著的减少了因碰撞导致的各种返工设计和计算,实现了三维设计数据与应力分析数据、支吊架设计软件数据的双向互导,避免了数据的重复输入,极大减少了因人工输入导致出错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407572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844546.4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苑媛 , 文剑 , 胡商建 , 程鹏 , 刘晓伟 , 李茂祥 , 徐永松 , 鲁登峰 , 郭云蔚 , 张飞 , 任君 , 罗进 , 张晓勤 , 周再举 , 付军 , 詹宗东 , 钟小平 , 王梦怡 , 程月 , 陈功 , 杨敏 , 安军 , 相红阳 , 吴迪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工程的设计系统及方法,其中系统的层次由下至上包括数据对象层、计算处理层、文档流程管理层、转换输出层和物理层,其中数据对象层包括:KKS编码、静态属性、关联关系和文档结构;计算处理层用于工程设计中各专业的计算和生成成品图;文档流程管理层根据用户在不同工程和不同流程中的角色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转换输出层将所需文档和数据转换为工程设计中各软件能够解析的数据格式;物理层包括服务器集群和客户端。本发明能够通过系统快速设计图纸和清册,不需人工干预。并自动完成计算及输出计算书,实现了不同专业间数据的实时交互和并行协同工作,总体提升电控工艺设计效率高达5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211948588U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20436563.6
申请日:2020-03-30
Applicant: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桩接桩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预制桩机械接桩的止水结构,包括固定在上节桩下端的第一端板,固定在下节桩上端的第二端板;第一端板通过机械接头与第二端板固定连接;第一端板的下表面与第二端板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结构;所有的机械接头位于该第一环形密封结构所围成的区域内。通过设置的机械接头将上节桩和下节桩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保证了上节桩与下节桩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设置的第一环形密封结构对机械接头进行保护,始终保证上节桩与下节桩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机械接头先于桩身腐蚀的情况,提高了接桩后的预制桩的实际使用寿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