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713576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610111315.2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4 , Y02T10/166 , C09K5/045 , C09K2205/22 , F01K25/08 , F02G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柴油机余热回收朗肯循环混合工质1,1,1,3,3?五氟丙烷和五氟乙烷及余热回收方法。1,1,1,3,3?五氟丙烷和五氟乙烷质量百分数为(0.3?0.9):(0.1?0.7),两组元物质质量分数之和等于100%。本发明所采用的两种二元混合工质其临界压力相近,相变时滑移温度大,符合环保要求,循环性能优良,本发明在环境温度25℃柴油机额定工况下的朗肯循环效率大于20%,循环热效率高,回热循环效率相对于目前其他混合工质及纯工质都要高,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于采用该配比在回热时,高压回热出口可跨越过高压下的泡点温度,低压回热出口可跨越低压下的露点温度。避免了纯工质朗肯循环的温度夹点问题,有利于循环效率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257426B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510676460.0
申请日:2015-10-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14 , Y02T10/16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S-CO2和ORC联合循环的船舶柴油机尾气余热发电系统,包括柴油机排气换热器、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系统、ORC循环发电系统,采用超临界CO2系统和ORC系统联合回收柴油机尾气余热。装置由两个相互配合的超临界CO2循环系统和ORC循环系统构成,采用导热油作为传热介质,将尾气余热传递给超临界CO2循环系统和ORC循环系统,作为两个循环系统的热源。超临界CO2循环系统和ORC循环系统相互配合发电。在柴油机排气通道上连接翅片管换热器,导热油走换热器管内通道,柴油机尾气走管外通道。本发明有效的回收船用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达到综合回收船舶主机余热,显著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船舶EEDI能耗指标。
-
公开(公告)号:CN105670567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111323.7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3 , Y02P20/124 , Y02T10/166 , C09K5/045 , C09K2205/22 , F01K25/08 , F02G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柴混合工质1,1,2,2,3-五氟丙烷和1,1,1-三氟乙烷及余热回收方法。由1,1,2,2,3-五氟丙烷和1,1,1-三氟乙烷物理混合而成的二元混合工质,1,1,2,2,3-五氟丙烷和1,1,1-三氟乙烷的质量分数为(0.2-0.8):(0.1-0.5),两组元物质质量分数之和等于100%。采用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和中冷器的热量,通过采用所选择的二元混合工质,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量和中冷器余热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达到综合回收柴油机余热,显著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燃油耗指标,减少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05623616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111325.6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4 , Y02T10/166 , C09K5/045 , C09K2205/22 , F01K25/08 , F02G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柴油机余热回收朗肯循环混合工质1,1,2,2,3-五氟丙烷和七氟丙烷及余热回收方法。二元混合工质1,1,2,2,3-五氟丙烷和七氟丙烷物理混合,1,1,2,2,3-五氟丙烷和七氟丙烷质量百分数为(0.3-0.9):(0.1-0.7)。采用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和中冷器的热量,通过采用所选择的二元混合工质,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量和中冷器余热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达到综合回收柴油机余热,显著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燃油耗指标,减少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05257426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676460.0
申请日:2015-10-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14 , Y02T10/16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S-CO2和ORC联合循环的船舶柴油机尾气余热发电系统,包括柴油机排气换热器、超临界CO2循环发电系统、ORC循环发电系统,采用超临界CO2系统和ORC系统联合回收柴油机尾气余热。装置由两个相互配合的超临界CO2循环系统和ORC循环系统构成,采用导热油作为传热介质,将尾气余热传递给超临界CO2循环系统和ORC循环系统,作为两个循环系统的热源。超临界CO2循环系统和ORC循环系统相互配合发电。在柴油机排气通道上连接翅片管换热器,导热油走换热器管内通道,柴油机尾气走管外通道。本发明有效的回收船用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达到综合回收船舶主机余热,显著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船舶EEDI能耗指标。
-
公开(公告)号:CN105694818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111314.8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3 , Y02P20/124 , Y02T10/166 , C09K5/04 , F01K23/00 , F02G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柴油机余热回收朗肯循环混合工质六氟丙烷和五氟乙烷及余热回收方法。六氟丙烷和五氟乙烷质量百分数为(0.3-0.9):(0.1-0.7),两组元物质质量分数之和等于100%。本发明采用的两种二元混合工质其临界压力相近,相变时滑移温度大,符合环保要求,循环性能优良,本发明在环境温度25℃柴油机额定工况下的朗肯循环效率大于20%,循环热效率高,回热循环效率相对于目前其他混合工质及纯工质都要高,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于采用该配比在回热时,高压回热出口可跨越过高压下的泡点温度,低压回热出口可跨越低压下的露点温度。避免了纯工质朗肯循环的温度夹点问题,有利于循环效率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670566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111322.2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4 , Y02T10/166 , C09K5/045 , C09K2205/22 , F01K23/00 , F02G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余热回收朗肯循环混合工质1,1,1,3,3-五氟丙烷和1,1,1-三氟乙烷及余热回收方法。采用带有回热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和中冷器的热量,通过采用所选择的二元混合工质,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回收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量和中冷器余热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达到综合回收柴油机余热,显著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降低燃油耗指标,减少碳排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