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观测手性奇异点的微波波段损耗型超表面透镜

    公开(公告)号:CN11965118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041579.4

    申请日:2025-01-10

    Abstract: 一种用于观测手性奇异点的微波波段损耗型超表面透镜,涉及超表面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微波波段难以形成等离激元表面,进而引入损耗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观测手性奇异点的微波波段损耗型超表面透镜,包括呈矩形阵列排布的多个双谐振环单元,每个双谐振环单元均包括:介质板、开口谐振环和线结构;所述开口谐振环包括三个同轴嵌套的矩形环和一个位于最内侧矩形环中心的矩形片,最外层矩形环一边设有开口;所述线结构为“I”字形;所述开口谐振环和线结构均固定在所述介质板上,且二者之间留有空隙。本发明能够在不形成等离激元表面的情况下,通过耦合两个正交方向上的共振模式并引入损耗,从而实现X波段奇异点的观测。

    基于超表面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46106B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610362742.8

    申请日:2016-05-26

    Abstract: 基于超表面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透镜及方法,涉及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技术。为了解决传统的贝塞尔波束的产生方法加工精度要求高、能量的利用率低、集成效果差的问题。该透镜包括m×n个周期性排布的相位突变单元,每个相位突变单元均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表面的金属层,金属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位于基板中央的正方形金属层,另一部分为包围正方形金属层的矩形金属框,金属框一组对边的中央设有缺口,以基板的一边为x轴,缺口中心和基板中心的连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为θ,圆极化波垂直入射,透射的交叉极化波即为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本发明适用于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

    基于超构表面综合相位调控原理的圆极化四通道独立异常偏转透镜

    公开(公告)号:CN111883931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010767311.6

    申请日:2020-08-03

    Abstract: 基于超构表面综合相位调控原理的圆极化四通道独立异常偏转透镜,涉及电磁波调控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基于几何相位的超构表面,几何相位调控受限,出射波的同极化分量无法得到利用,导致透射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包括N×N个呈矩形阵列排布的基于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的超构单元;基于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的超构单元包括五层金属层,所述五层金属层分别为层叠交替设置的三层贴片层和两层网格层,相邻的两层金属层之间设有介质层,贴片层上开有三条相互平行的矩形缝隙,网格层的中心位置开有圆形通孔。

    基于超表面产生具有汇聚效果的涡旋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26692B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610362744.7

    申请日:2016-05-26

    Abstract: 基于超表面产生具有汇聚效果的涡旋波束的透镜及方法,涉及产生具有汇聚效果的涡旋波束的技术。为了解决传统的涡旋波束的产生方法集成度低、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该透镜包括m×n个周期性排布的相位突变单元,每个相位突变单元均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表面的金属层,金属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位于基板中央的正方形金属层,另一部分为包围正方形金属层的矩形金属框,金属框一组对边的中央设有缺口,以基板的一边为x轴,缺口中心和基板中心的连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为θ,圆极化波垂直入射,透射的交叉极化波即为具有汇聚效果的涡旋波束。本发明的透镜厚度薄、易于集成、能量利用率高,适用于产生具有汇聚效果的涡旋波束。

    基于超表面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846106A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10362742.8

    申请日:2016-05-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Q15/12

    Abstract: 基于超表面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透镜及方法,涉及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技术。为了解决传统的贝塞尔波束的产生方法加工精度要求高、能量的利用率低、集成效果差的问题。该透镜包括m×n个周期性排布的相位突变单元,每个相位突变单元均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表面的金属层,金属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位于基板中央的正方形金属层,另一部分为包围正方形金属层的矩形金属框,金属框一组对边的中央设有缺口,以基板的一边为x轴,缺口中心和基板中心的连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为θ,圆极化波垂直入射,透射的交叉极化波即为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本发明适用于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

    基于透射型相位不连续表面产生圆极化波束的重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8487044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662383.2

    申请日:2024-05-27

    Abstract: 基于透射型相位不连续表面产生圆极化波束的重构结构,属于重构领域。传统旋光响应和波束的方向控制技术通常依赖于体积庞大且设计复杂的器件来实现这些功能,这不仅限制了系统的集成度,而且降低了信号处理的效率。由阵列式排布的in×in个积体构成的平板型结构,积体的类别包括n种,第一层金属结构层、第二层金属结构层和第三层金属结构层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环形,每种积体上的第一层金属结构层、第二层金属结构层和第三层金属结构层的转角不完全相同,所述转角为椭圆环形长径与负方向间夹角;n种积体的左旋圆极化波相位或右旋圆极化波相位依次相差m°,且n种积体的左旋圆极化波相位或右旋圆极化波相位排布范围为0至2π。用于产生圆极化波束。

    一种集成化低剖面的低副瓣OAM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4927867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656932.6

    申请日:2022-06-10

    Abstract: 一种集成化低剖面的低副瓣OAM天线,涉及天线射频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利用传统的激发贝塞尔波束的方法来实现高速通信和扩大信道信息容量时,体积难以满足要求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成化低剖面的低副瓣OAM天线,该低副瓣OAM天线利用超表面同馈源进行集成化,实现了整个OAM天线的体积的减小,而且通过利用高增益超表面天线来实现整个OAM天线的增益的提高和副瓣电平的降低。

    基于超构表面综合相位调控原理的圆极化四通道独立异常偏转透镜

    公开(公告)号:CN111883931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767311.6

    申请日:2020-08-03

    Abstract: 基于超构表面综合相位调控原理的圆极化四通道独立异常偏转透镜,涉及电磁波调控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基于几何相位的超构表面,几何相位调控受限,出射波的同极化分量无法得到利用,导致透射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包括N×N个呈矩形阵列排布的基于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的超构单元;基于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的超构单元包括五层金属层,所述五层金属层分别为层叠交替设置的三层贴片层和两层网格层,相邻的两层金属层之间设有介质层,贴片层上开有三条相互平行的矩形缝隙,网格层的中心位置开有圆形通孔。

    基于PIN二极管有源超表面的多角度电磁波束偏转器

    公开(公告)号:CN11598641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59097.2

    申请日:2023-01-17

    Abstract: 基于PIN二极管有源超表面的多角度电磁波束偏转器,涉及超表面的电气结构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无源超表面结构固定,无法实现多功能可重构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基于PIN二极管有源超表面的多角度电磁波束偏转器,超表面包括多个呈阵列紧密排布的单元,每个单元的上层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金属条,两条金属条的中点处均垂直设有一条连接条,两条连接条之间通过PIN二极管电气连接,底层包括两个并列排布的矩形金属片,两条金属条分别与所述两个矩形金属片之间通过金属过孔连通,一个矩形金属片作为馈电结构,另一个矩形金属片作为地板,控制电路用于调整PIN二极管的通断状态,进而改变单元的电磁响应特性,实现多角度电磁波束的偏转。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涡旋波束源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65687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911012666.8

    申请日:2019-10-23

    Abstract: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涡旋波束源合成方法,本发明涉及涡旋波束源合成方法。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研究粒子散射带来硬件上、频段上的局限,以及计算效率低、计算时间长、计算结果准确率低的问题。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涡旋波束源合成方法具体过程为:步骤一、获取频域的简谐平面波;步骤二、根据频域的简谐平面波,得出时域高斯脉冲;步骤三、基于时域高斯脉冲函数,得到涡旋电磁场在时域所需要的脉冲。本发明属于微波工程技术领域、计算电磁学算法领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