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446818B
公开(公告)日:2011-06-08
申请号:CN200810209681.7
申请日:2008-12-12
Applicant: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5B1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金属冲击试样自动化加工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由运动控制系统,包括PLC子系统与伺服子系统及视觉检测系统构成。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及RTSI技术来无缝地集成系统各部分之间能够实时通讯、同步协调运行。在加工流程中,PLC子系统控制着加工中心的大部分顺序动作。伺服控制子系统负责加工中心各部分的进给控制,系统中虚拟仪器技术的硬件PCI-7358 8轴运动控制卡与交流伺服系统搭建硬件平台,控制刀具切削进给以及工作台变速定位运动;系统配有方便、实用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人员可通过微机对测控功能简单的操作,实现试样的全自动加工。视觉检测系统完成工件的尺寸和形状的在线检测,不同环节的检测结果作为加工参数和质量控制重要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1456159A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810173182.7
申请日:2008-10-31
Applicant: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4B4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火花识别对刀方法及磨削加工自动化系统,实现磨削加工全过程智能化自动控制,准确、可靠的解决自动对刀问题、由砂轮磨损导致的尺寸补偿问题、磨削过程的在线尺寸测量和运动伺服控制问题。将视觉技术、PLC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有机的结合,提出了利用视觉技术解决对刀问题;在线尺寸测量和砂轮磨损补偿问题;用PLC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解决运动伺服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视觉技术自动识别与工件接触的工况,并瞬间自动转换至磨削加工状态,解决自动对刀问题,就可以将许多成熟的相关技术有机的结合,构建一个集检测与运动控制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实现准确的自动对刀,解决了砂轮磨损测量及补偿问题,为磨削过程全自动智能化控制开辟了新路。
-
公开(公告)号:CN101446818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209681.7
申请日:2008-12-12
Applicant: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5B1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金属冲击试样自动化加工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由运动控制系统,包括PLC子系统与伺服子系统及视觉检测系统构成。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及RTSI技术来无缝地集成系统各部分之间能够实时通讯、同步协调运行。在加工流程中,PLC子系统控制着加工中心的大部分顺序动作。伺服控制子系统负责加工中心各部分的进给控制,系统中虚拟仪器技术的硬件PCI-7358 8轴运动控制卡与交流伺服系统搭建硬件平台,控制刀具切削进给以及工作台变速定位运动;系统配有方便、实用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人员可通过微机对测控功能简单的操作,实现试样的全自动加工。视觉检测系统完成工件的尺寸和形状的在线检测,不同环节的检测结果作为加工参数和质量控制重要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01456159B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0810173182.7
申请日:2008-10-31
Applicant: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4B4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火花识别对刀方法及磨削加工自动化系统,实现磨削加工全过程智能化自动控制,准确、可靠的解决自动对刀问题、由砂轮磨损导致的尺寸补偿问题、磨削过程的在线尺寸测量和运动伺服控制问题。将视觉技术、PLC技术和运动控制技术有机的结合,提出了利用视觉技术解决对刀问题;在线尺寸测量和砂轮磨损补偿问题;用PLC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解决运动伺服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视觉技术自动识别与工件接触的工况,并瞬间自动转换至磨削加工状态,解决自动对刀问题,就可以将许多成熟的相关技术有机的结合,构建一个集检测与运动控制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实现准确的自动对刀,解决了砂轮磨损测量及补偿问题,为磨削过程全自动智能化控制开辟了新路。
-
公开(公告)号:CN101319977A
公开(公告)日:2008-12-10
申请号:CN200810064955.8
申请日:2008-07-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真应力-真应变测量的实际问题,研究了材料变形的本质特征,公开一种真应力-真应变计算模型及实用测试系统:1.在对拉伸试件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将特殊部位具有特征的单元体作为应力应变分析的对象,创建了独特的全变形单元模型,首先解决了真应力真应变理论分析问题,确立了理论基础,建立了新的真应力-真应变计算公式:,。2.采用机器视觉技术与图像处理方法开发了与之相适应的实用软、硬件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非接触真应力-真应变直接测量。3.测试系统硬件包括光源(1)、CCD摄像机(2)、图像采集卡(3)、数据采集卡(4)、材料试验机(5)。4.软件包括图像捕捉、载荷数据采集及综合计算分析程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