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磺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33370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210564505.5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磺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方法,属于纳滤膜制备领域。步骤:SG溶液和PEI水溶液充分混合超声得混合液;在超滤杯中PES膜,预压稳定;将超声后混合液倒入内含PES膜的超滤杯加压过滤,膜片干燥,即得磺化石墨烯纳滤膜。以SG和PEI作为共同堆叠材料制备自组装纳滤膜,SG较普通石墨烯具有更好的分散性,PEI可提供氨基,两者结合有利于堆叠成膜,并都可以强化膜表面的正电性质,PES膜与SG/PEI结合良好,SG浓度为0.2mg/mL,PEI浓度为0.05%时膜性能最佳,此时水通量为8.5LMH。依文思蓝截留率为99.15%。相比单纯堆叠PEI的自组装膜,表

    一种磺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33370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564505.5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磺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方法,属于纳滤膜制备领域。步骤:SG溶液和PEI水溶液充分混合超声得混合液;在超滤杯中PES膜,预压稳定;将超声后混合液倒入内含PES膜的超滤杯加压过滤,膜片干燥,即得磺化石墨烯纳滤膜。以SG和PEI作为共同堆叠材料制备自组装纳滤膜,SG较普通石墨烯具有更好的分散性,PEI可提供氨基,两者结合有利于堆叠成膜,并都可以强化膜表面的正电性质,PES膜与SG/PEI结合良好,SG浓度为0.2mg/mL,PEI浓度为0.05%时膜性能最佳,此时水通量为8.5LMH。依文思蓝截留率为99.15%。相比单纯堆叠PEI的自组装膜,表现出一定的水通量提升。

    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39490B

    公开(公告)日:2018-04-10

    申请号:CN201510551543.7

    申请日:2015-09-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涉及分子检测。提供可实时定量分析有机碳对海洋细菌生物活性的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1)将有机碳配制成水溶液,得有机碳储备液;2)将步骤1)得到有机碳储备液过滤灭菌。3)将待分析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M1中进行前培养,使得菌体浊度达到OD600=1,将菌液离心,去上清,收集菌体,在菌体中加入NaCl,悬浊后再次离心,将菌体用NaCl悬浊,得菌体前培养液;4)将储备液M2装入培养瓶中,再加入灭菌蒸馏水、有机碳储备液、菌体前培养液,将培养瓶加盖,放入微活性量热仪中培养,记录培养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进行有机碳生物活性分析。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容易操作,重复性好,精确度高。

    一种氧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50148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62906.7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氧化石墨烯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方法,属于纳滤膜制备领域。利用GO上羧基在水溶液中电离带负电的性质,通过荷负电的GO与聚电解质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来组装更加牢靠的GO层状膜,通过交联剂EDA调节GO膜的层间距和交联水平。制备方法中使用HPEI、EDA或PEI,研究不同添加剂对纳滤膜表面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制备的膜在亲水性、水通量和溶质截留等性能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提升。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的膜制备工艺高效易行,制备的膜厚度可控,可满足多场合的分离要求,具有工业放大的应用潜力。

    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39490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551543.7

    申请日:2015-09-0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涉及分子检测。提供可实时定量分析有机碳对海洋细菌生物活性的有机碳生物活性的分析方法。1)将有机碳配制成水溶液,得有机碳储备液;2)将步骤1)得到有机碳储备液过滤灭菌。3)将待分析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M1中进行前培养,使得菌体浊度达到OD600=1,将菌液离心,去上清,收集菌体,在菌体中加入NaCl,悬浊后再次离心,将菌体用NaCl悬浊,得菌体前培养液;4)将储备液M2装入培养瓶中,再加入灭菌蒸馏水、有机碳储备液、菌体前培养液,将培养瓶加盖,放入微活性量热仪中培养,记录培养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进行有机碳生物活性分析。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容易操作,重复性好,精确度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