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17466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687638.6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3/36 , C08J5/18 , C08J2301/02 , C08K2201/011 , C08L2201/08 , C08L2201/10 , C08L2203/16 , C08L2203/20 , H01M2/145 , H01M2/162 , H01M2/1646 , C08L1/0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纳米纤维素和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制备锂电池隔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纳米纤维素;b)制备纳米纤维素和纳米二氧化硅复合隔膜。本发明的优点(:1)有利于包装废弃物的有效利用(;2)光学透明度,波长在600nm处的透光率达到80%;(3)热膨胀系数低,热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206054B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610687651.1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甲壳素纳米纤维复合制备超级电容器线状电极的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制备甲壳素纳米纤维;b)制备甲壳素纳米纤维、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聚苯胺四元混合溶液;c)制备复合线状电极。本发明优点:1)甲壳素纳米纤维、石墨烯、碳纳米管、聚苯胺由于固有的质轻多孔核壳结构,大大提高了电解液的扩散和吸收,使得电荷转移内阻很小,并且具有较高的比电容量,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可以达到791F/g;2) 在4A/g的高电流密度下充放电3000次后电容量依然保留82.14%,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58428B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610688219.4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线状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方法,包括步骤:a)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b)制备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c)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与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三元复合的溶液;d)制备线状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优点:纤维素纳米纤维平均直径30-50 nm,长径比超过1000。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平均直径40-80 nm,长径比超过800。纤维素纳米纤维、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间实现了网络互穿的交织体系。一次成型为线状电极。电化学性能:扫描为10mV/s时,面积比电容为62.5 mF/cm2,在电流密度为0.5 mA/cm2下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留率为95%。
-
公开(公告)号:CN106192073B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610687751.4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甲壳素纳米纤维制备线状导电材料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提取甲壳素纳米纤维;b)甲壳素纳米纤维与多壁碳纳米管复合;c)制备线状导电材料。本发明的优点:(1)原料来源广,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缓解环境污染;(2)比电容高,在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之后,电容量仍然保持在初始电容量的96%以上,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206054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687651.1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甲壳素纳米纤维复合制备超级电容器线状电极的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制备甲壳素纳米纤维;b)制备甲壳素纳米纤维、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聚苯胺四元混合溶液;c)制备复合线状电极。本发明优点:1)甲壳素纳米纤维、石墨烯、碳纳米管、聚苯胺由于固有的质轻多孔核壳结构,大大提高了电解液的扩散和吸收,使得电荷转移内阻很小,并且具有较高的比电容量,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可以达到791F/g;2) 在4A/g的高电流密度下充放电3000次后电容量依然保留82.14%,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58428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688219.4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 H01G11/86 , H01G11/24 , H01G11/26 , H01G11/28 , H01G11/30 , H01G11/36 , H01G11/4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线状超级电容器电极的方法,包括步骤:a)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b)制备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c)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与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进行三元复合的溶液;d)制备线状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优点:纤维素纳米纤维平均直径30-50 nm,长径比超过1000。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平均直径40-80 nm,长径比超过800。纤维素纳米纤维、超长二氧化钛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间实现了网络互穿的交织体系。一次成型为线状电极。电化学性能:扫描为10mV/s时,面积比电容为62.5 mF/cm2,在电流密度为0.5 mA/cm2下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留率为95%。
-
公开(公告)号:CN106158427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687752.9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H01G11/8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超级电容器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b)制备聚吡咯溶液;(c)制备纳米纤维素/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电极;(d)制备纳米纤维素/多壁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薄膜电极。优点:制备得到纳米纤维素/多壁碳纳米管/聚吡咯复合薄膜电极的比电容高达到305.6F/g,储能性能高;在电流密度为1A/g时,放电时间增加到150s,放电时间长;传荷电阻低,提高了电容性能;经过2000次充放电循环,含有聚吡咯的复合电极的比电容保持率达到73.8%,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58426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687652.6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H01G11/8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柔性超级电容器线状电极的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a)利用竹粉制备纳米纤维素(CNFs);b)通过超声混合的方法制备出CNFs/GO/Fe3O4复合湿膜;c)利用氨水对复合溶液中的氧化石墨烯(GO)进行还原,得到CNFs/rGO/Fe3O4复合溶液;d)采用湿法挤出的方法制备CNFs/rGO/Fe3O4柔性超级电容器线状电极。本发明的优点:(1)纳米纤维素可形成连续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并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相互缠绕;(2)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可随机分布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3)利用氨水在150℃条件下可以将氧化石墨烯还原成为石墨烯片层,恢复石墨烯的导电性;(4)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对于CNFs/rGO/Fe3O4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电容量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6222773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0691901.9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纳米纤维素复合纳米银线制备透明导电纤维的方法,其步骤包括:a)从木粉中提取纳米纤维素;b)制备纳米纤维素/纳米银线复合物;c)将纳米纤维素/纳米银线复合物与丙烯酸树脂进行混溶复合;d)采用湿法混融挤出的方法制备透明导电复合纤维。本发明的优点:(1)纳米纤维素热膨胀系数较低,强度较高,杨氏模量高,热化学稳定性优异;(2)纳米银线制得的透明导电材料透明性好、雾度低、耐弯折性好、阻抗低、采用简化的制备工艺;(3)纳米纤维素/纳米银线复合导电线的透光率高,雾度值低。
-
公开(公告)号:CN106158426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610687652.6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H01G11/8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制备柔性超级电容器线状电极的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a)利用竹粉制备纳米纤维素(CNFs);b)通过超声混合的方法制备出CNFs/GO/Fe3O4复合湿膜;c)利用氨水对复合溶液中的氧化石墨烯(GO)进行还原,得到CNFs/rGO/Fe3O4复合溶液;d)采用湿法挤出的方法制备CNFs/rGO/Fe3O4柔性超级电容器线状电极。本发明的优点:(1)纳米纤维素可形成连续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并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相互缠绕;(2)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可随机分布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3)利用氨水在150℃条件下可以将氧化石墨烯还原成为石墨烯片层,恢复石墨烯的导电性;(4)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对于CNFs/rGO/Fe3O4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电容量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