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骨架炭-金属复合微纳结构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672316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211260156.4

    申请日:2022-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物质骨架炭‑金属复合微纳结构催化材料。其特征是将生物质骨架炭为新型催化剂载体,以天然生物质为原料,采用合适的化学处理进行组分剥离和结构重塑,并通过绿色无污染的物理活化制备具有发达等级孔结构的生物质骨架炭。所述活性组分为金属元素钌、铑、钯、银、铂、金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属负载量为0.01‑10%。所述催化剂可实现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高度分散,同时显著强化多相还原过程中的氢气在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吸附和脱附行为,从而实现传递与反应过程的匹配,最终有效提高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还原效率。

    生物质骨架炭-金属复合微纳结构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672316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260156.4

    申请日:2022-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物质骨架炭‑金属复合微纳结构催化材料。其特征是将生物质骨架炭为新型催化剂载体,以天然生物质为原料,采用合适的化学处理进行组分剥离和结构重塑,并通过绿色无污染的物理活化制备具有发达等级孔结构的生物质骨架炭。所述活性组分为金属元素钌、铑、钯、银、铂、金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属负载量为0.01‑10%。所述催化剂可实现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高度分散,同时显著强化多相还原过程中的氢气在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吸附和脱附行为,从而实现传递与反应过程的匹配,最终有效提高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还原效率。

    一种用于联合测定高粘度流体剪切应力与传热性能的导热盘、联合测定装置及联合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55544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704135.6

    申请日:2024-1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联合测定高粘度流体剪切应力与传热性能的导热盘、联合测定装置及联合测定方法,该导热盘设置呈轴对称分布的测温设备孔以安装测温设备;联合测定装置包括导热盘、扭矩传感器及扭矩传感器控制系统、距离传感器及距离传感器控制系统、机械升降机构、热电偶及温度记录系统、加热膜及温度控制器、支架,距离传感器能够实时反馈机械升降机构的升降平台的高度位置,在机械升降机构的升降平台上依序叠加布置有加热膜、嵌有热电偶的导热盘,嵌入测温设备孔内的热电偶向上伸出导热盘,在导热盘的正上方布置有悬吊在支架上的扭矩传感器。本发明提供的联合测定装置能够对高粘度流体的剪切应力与传热系数进行联合测试。

    一种连续绿色电催化合成高浓度双氧水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43356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310964147.1

    申请日:2023-08-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绿色电催化合成高浓度双氧水的系统。电催化合成的双氧水经过浓缩后可以直接用于后端烯烃环氧化反应,避免了高浓度双氧水运输过程中易爆炸引发的安全问题,节约了双氧水运输带来的成本问题,增加了整个工艺流程的绿色性及经济附加值。在电催化合成双氧水工艺中固体电解质与水的配合使用,解决了传统电化学合成双氧水工艺中液体电解质使用带来的后续分离难题。相比较于蒽醌法中从有机溶剂中浓缩双氧水,该工艺中电催化产生的水和双氧水的混合也使得双氧水浓缩过程简便、绿色、经济。

    一种原位电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77907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22071.5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电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装置及方法,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烯烃与氢气氧气混合容易导致爆炸、转化率低等问题,实现了过氧化氢与环氧化合物的原位一体化合成。本发明在电催化反应器内通过新型的类固定床设计及气液固多相反应的调控,将氢气与氧气合成的过氧化氢直接与混于固体电解质中的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在流道中充分接触,而烯烃与甲醇/水混合溶剂通过固体电解质腔室板的顶端与侧壁进入,环氧化物以液相形式从固体电解质腔室板的前端流出收集。未反应的氢气与氧气分别从阴极及阳极板的侧壁流出,避免了与丙烯接触引起的副反应及燃爆危险。从而实现了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与热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一体化,合成的过氧化氢产物可原位利用于烯烃环氧化反应。本发明中的装置结构简单、耗材少、操作安全方便,实现了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与热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原位耦联。

    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高粘流体真实粘度的解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5012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176074.6

    申请日:2023-0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高粘流体真实粘度的解析方法,实现了与壁面具有相互作用的高粘流体粘度的准确测定与解析,并保证其求解精度。在流变仪旋转双平板上,通过变膜厚的精密扭矩测试,获得流体粘度原始数据矩阵,采用流体计算软件对不同膜厚流体在不同输入粘度和界面剪切应力条件下进行模拟并与实验测定的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对比,进行循环迭代求解,从而获得准确的流体粘度,通过控制循环中实验和模拟值之比,确保粘度的解析精度。

    一种CO2成型固载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258989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25287.5

    申请日:2024-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O2成型固载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结构以多孔材料为载体,利用无机交联剂将多孔载体交联并成型,高温煅烧后得到成型吸附剂前驱体。通过浸渍或者化学接枝法将有机胺负载在成型吸附剂前驱体表面及内部,最终形成固体胺基成型吸附剂。该吸附剂破碎硬度大于2MPa。在45℃,CO2浓度为14%下,其吸附量大于2mmol/g。对比相应的粉体吸附剂,其吸附量的成型损失率小于10%。100次吸‑脱附循环后仍剩余80%以上的吸附容量,再生能耗小于2.0GJ/ton‑CO2,该固体胺基成型吸附剂高稳定性低能耗的CO2捕集特性使其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