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929215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10226501.4
申请日:2019-03-2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IPC: C08L61/06 , C08L61/12 , C08L33/00 , C08L91/06 , C08K5/098 , C08G8/06 , C08G8/04 , C08G8/10 , C08G8/22 , C08G8/12 , C08G8/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树脂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酚醛‑聚丙烯酸系互贯结构的高机械强度阴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酚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聚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混合均匀;(2)分离出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中的树脂,与分散相混合后,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在35~105℃进行反应;(3)将步骤(2)得到的树脂清洗至中性,再与分散相混合,加入碱性催化剂,在35~105℃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分离出树脂,清洗至中性,即得。本发明制备的树脂机械强度显著提高,磨后圆球率最高可达到99.9%,且该树脂具有较大的强碱阴离子交换容量,可用于实际废水中阴离子污染物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9929215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26501.4
申请日:2019-03-2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IPC: C08L61/06 , C08L61/12 , C08L33/00 , C08L91/06 , C08K5/098 , C08G8/06 , C08G8/04 , C08G8/10 , C08G8/22 , C08G8/12 , C08G8/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树脂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酚醛-聚丙烯酸系互贯结构的高机械强度阴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酚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聚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混合均匀;(2)分离出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中的树脂,与分散相混合后,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在35~105℃进行反应;(3)将步骤(2)得到的树脂清洗至中性,再与分散相混合,加入碱性催化剂,在35~105℃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分离出树脂,清洗至中性,即得。本发明制备的树脂机械强度显著提高,磨后圆球率最高可达到99.9%,且该树脂具有较大的强碱阴离子交换容量,可用于实际废水中阴离子污染物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17105348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044459.7
申请日:2023-08-1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2F1/461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催化极板,包括石墨板,石墨板的表面设置聚合物层,所述聚合物层由聚苯并[1,2‑B:4,5‑B']二噻吩‑4,8‑二酮材料制成;聚苯并[1,2‑B:4,5‑B']二噻吩‑4,8‑二酮的制备方法为:石墨板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非水银离子电极为参比电极,含有0.5~10mM苯并[1,2‑B:4,5‑B']二噻吩‑4,8‑二酮以及0.05~0.2M四丁基高氯酸铵的乙腈溶液为反应溶液,在工作电极表面进行氧化电聚合,用乙腈、超纯水清洗。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电催化极板的制法与应用。本发明制备周期短,经济高效;催化剂制备无需用到贵金属,制备过程无高温高压操作步骤、无需特制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13189175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110305334.X
申请日:2021-03-2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2 , G01N27/4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产品与应用,所述制法包括以下步骤:a、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噻吩基硼酸类功能单体、联噻吩类交联单体、单噻吩衍生物连接体溶于乙腈,加入DMF形成聚合液;b、对玻碳电极打磨清洗,CV扫描至稳定;c、取聚合液滴涂于玻碳电极表面,烘干得到预排布电极;d、将电极插入含电解质的乙腈溶液中,恒电位聚合;e、清洗电极表面,进行模板分子超声辅助洗脱,搅拌,确保模板脱除干净。所述产品为上述方法所得分子印迹传感器。所述应用为基于噻吩类聚合物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传感器免除了繁琐的前处理步骤,缩短检测周期,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20004378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246367.X
申请日:2025-03-0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2F1/461 , C02F1/469 , C02F101/38 , C02F101/34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选择性吸附耦合电催化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石墨电极片在180~300℃煅烧;将功能单体与目标污染物按摩尔比1~2:1混合,溶解于含有机电解质的乙腈或甲醇溶液中,搅拌静置过夜,得到功能单体‑污染物复合物;以石墨片为工作电极,以填充有机电解质溶液的银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聚合完成后清洗,得到分子印迹电极,浸泡于水中待用;将分子印迹电极置于甲酸‑乙腈溶液中,超声后清洗,完成模板分子脱除;放入新污染物水溶液中,以小磁子搅拌,进行选择性吸附;吸附完成后,对分子印迹电极施加恒电压,持续降解污染物。本发明能降解含有‑OH或‑NH2的污染物,预先吸附新污染物,降低电催化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977089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338480.0
申请日:2025-03-2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C02F1/461 , C02F1/72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非血红素铁催化剂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电催化水处理领域。上述材料以电极材料为基底,在基底上依次沉积辅助配体聚合层和非血红素铁催化剂层,所述辅助配体聚合层由有机物单体聚合而成,所述非血红素铁催化剂层由亚铁盐和多巴胺反应形成前体,随后电化学聚合得到,辅助配体聚合层与非血红素铁催化剂层之间通过配位键连接。本发明通过在电极材料上电聚合辅助配体聚合层和非血红素铁催化剂,由此提升电极材料电催化氧气二电子还原产过氧化氢的选择性,增加过氧化氢产率。此外,非血红素铁催化剂还能进一步通过调控氧气的单电子还原产生超氧自由基,促进过氧化氢产生羟基自由基,并在近中性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电催化去除有机污染物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852452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220819.X
申请日:2022-10-08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多巴胺‑石墨片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聚多巴胺‑石墨片电极是利用电化学法将聚多巴胺聚合在石墨片的表面得到的;本发明以电聚合的方式将聚多巴胺沉积在石墨片的表面,氮元素的引入增加了氧还原的活性位点,可显著提高了电极的氧还原性能。在不同的pH值下都产生过氧化氢,即使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聚多巴胺的沉积抑制了氧气的四电子反应,从而提高二电子反应的选择性,使得电极可以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应用,解决了还原氧气产过氧化氢的性能会到pH的限制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电催化产过氧化氢的工艺中,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拓宽了电极的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839992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1462056.X
申请日:2022-11-2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电化学分析中金电极氧化的脉冲电压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金电极或修饰金纳米粒子的玻碳电极、对电极、参比电极放入待分析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测试;步骤二,施加0.01~1s、0.6~1.1V的脉冲恒电压,电极表面发生氧化反应,用于产生电化学信号;步骤三,施加0.3~1s、‑0.5~0.5V脉冲恒电压,电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用于还原在氧化阶段中可逆生成的金氧化物;步骤四,重复步骤二~步骤三5次以上。本发明利用脉冲电压法进行金电极表面电化学分析,使金在高电位被氧化后立刻被还原,保证电极性质稳定,电化学信号稳定性大大提高;能够应用于三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测试,拓宽分析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5372434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068110.2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明治结构传感器,包括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工作电极依次包括金电极、导电分子印迹聚合物层和发光分子标记的抗体,导电分子印迹聚合物层内设置用于捕获阿奇霉素的孔,发光分子标记的抗体与阿奇霉素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三明治结构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以及该三明治结构传感器在监测污水厂痕量浓度阿奇霉素中的应用。本发明利用阿奇霉素本身具有的叔胺结构,充当三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的共反应剂,获得较高的光响应,实现更低浓度的阿奇霉素的监测,检测灵敏度高、精度高;构建的传感器免除了样品测定过程中的预富集及纯化步骤,缩短了检测周期,且无需用到大型仪器。
-
公开(公告)号:CN113189175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305334.X
申请日:2021-03-2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2 , G01N27/4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产品与应用,所述制法包括以下步骤:a、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噻吩基硼酸类功能单体、联噻吩类交联单体、单噻吩衍生物连接体溶于乙腈,加入DMF形成聚合液;b、对玻碳电极打磨清洗,CV扫描至稳定;c、取聚合液滴涂于玻碳电极表面,烘干得到预排布电极;d、将电极插入含电解质的乙腈溶液中,恒电位聚合;e、清洗电极表面,进行模板分子超声辅助洗脱,搅拌,确保模板脱除干净。所述产品为上述方法所得分子印迹传感器。所述应用为基于噻吩类聚合物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传感器免除了繁琐的前处理步骤,缩短检测周期,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