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74399B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110271624.7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枇杷三萜酸合成关键酶基因EjCYP716A1/2和EjCYP716C1/2及应用。本发明首先揭示了一个新的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EjOSC2在三萜酸合成过程中合成α/β‑香树精的功能;阐明了基因EjCYP716A1/2在α/β‑香树精C‑28位上催化氧化反应,使其转化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功能;并阐明了EjCYP716C1/2在熊果酸/齐墩果酸C‑2位上催化羟化反应,使其转化为科罗索酸/山楂酸的功能。这5个基因可以为调节药用植物枇杷叶片等组织中乌苏烷型和齐墩果烷型三萜酸积累水平提供基因资源,也为通过基因编辑或发酵工程等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批量生产枇杷熊果酸、科罗索酸等天然活性三萜酸组分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5475133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510854698.8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程序降温法和玻璃化法相结合超低温保存枇杷属植物种质的方法,将程序降温法和玻璃化法科学有机结合,在枇杷属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前预处理的培养基配方和冷冻保护剂配方、枇杷茎尖超低温保存的降温程序设计、枇杷属植物超低温保存后植株再生培养基配方以及培养条件等关键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创造性改进,首创一套效果稳定、高成活率的新型枇杷属植物超低温保存的程序方法,成活率稳定在90.0%~97.50%,本发明可很好地应用到栽培枇杷、野生枇杷以及枇杷属植物的种间杂交材料,能有效替代种植保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并防止病虫害、自然灾害对种植保存枇杷的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05325300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854700.1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胚培养快速繁殖枇杷属植物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对胚培养材料进行科学的区别处理并针对性提出3个科学的培养基关键配方,从枇杷属的种间杂交的后代和枇杷属与它属的属间杂交后代中,获取未成熟胚进行胚挽救培养或对成熟胚进行培养至胚芽萌发,再经过扩繁—快速繁殖,获得大量的种间杂交苗。本发明解决了因枇杷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带来的种子较少或种子不萌发而导致的杂种苗数少的问题,以及现有胚培养方法达不到快速繁殖、不能在短期内实现苗数的倍增因而导致种间杂交的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成功由原来获得的数百个不同的胚,每个胚繁育成数以百千计的小苗,移植到田间后,成功开花结果,技术效果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0777152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10899692.0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果实细胞膨大的转录因子EjBZR1及应用,从‘早钟6号’中分离、克隆得到一个调控枇杷果实细胞膨大及果实生长的BES1/BZR1家族成员EjBZR1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包含88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95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该转录因子基因为调控枇杷果实细胞大小及果实大小提供了基因靶标,为改良果实及其他农作物籽粒等产品器官大小、保证作物产量提供理论基础,为减少生长调节剂在果品生产中的使用量提供新的分子育种基因资源,为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生产提供新作的遗传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060739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1061160.6
申请日:2019-11-01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枇杷黄肉性状基因纯合或杂合类型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纯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当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为杂合时,所述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分子标记可预先对枇杷品种黄肉性状基因型进行准确鉴定,针对白肉枇杷新品种选育,可在杂交亲本选择选配时,选择杂合类型与杂合类型或杂合类型与白肉类型进行杂交,其后代群体中就一定会出现白肉性状,进而可能获得白肉枇杷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5475133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510854698.8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A01H4/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H4/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程序降温法和玻璃化法相结合超低温保存枇杷属植物种质的方法,将程序降温法和玻璃化法科学有机结合,在枇杷属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前预处理的培养基配方和冷冻保护剂配方、枇杷茎尖超低温保存的降温程序设计、枇杷属植物超低温保存后植株再生培养基配方以及培养条件等关键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创造性改进,首创一套效果稳定、高成活率的新型枇杷属植物超低温保存的程序方法,成活率稳定在90.0%~97.50%,本发明可很好地应用到栽培枇杷、野生枇杷以及枇杷属植物的种间杂交材料,能有效替代种植保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并防止病虫害、自然灾害对种植保存枇杷的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10938640A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911244654.8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α-香树精合成酶基因EjAAS1及应用,具体地公开了,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编码基因作为枇杷α-香树精合成酶基因的应用,以及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的蛋白作为枇杷α-香树精合成酶的应用。本发明首次阐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三萜酸含量显著正相关的α-香树精合成酶基因EjAAS1,在烟草叶片瞬时表达该基因可在烟草叶片中异源合成α-香树精,其能够促进枇杷α-香树精合成和体外生物合成α-香树精及衍生物乌苏苷类三萜酸。本发明为基因串联表达、生物发生器等合成生物学方法在枇杷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为功能组分的修饰及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777152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0899692.0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果实细胞膨大的转录因子EjBZR1及应用,从‘早钟6号’中分离、克隆得到一个调控枇杷果实细胞膨大及果实生长的BES1/BZR1家族成员EjBZR1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包含88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95个氨基酸,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该转录因子基因为调控枇杷果实细胞大小及果实大小提供了基因靶标,为改良果实及其他农作物籽粒等产品器官大小、保证作物产量提供理论基础,为减少生长调节剂在果品生产中的使用量提供新的分子育种基因资源,为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生产提供新作的遗传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5074374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110271625.1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苹果三萜酸合成关键酶基因MdCYP716A2和MdCYP716C1及其应用。本发明首次从叶片中克隆了苹果三萜酸合成关键酶基因MdCYP716A2和MdCYP716C1,其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3所示;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相关基因表明:MdCYP716A2表达可在烟草中催化α/β‑香树精氧化形成熊果酸/齐墩果酸;MdCYP716C1表达可在烟草中催化熊果酸/齐墩果酸羟基化形成科罗索酸/山楂酸。这两个基因能够促进苹果熊果酸、科罗索酸等重要三萜酸的合成,以及促进体外生物合成熊果酸、科罗索酸及其衍生的其他乌苏烷型和齐墩果烷型三萜酸。本发明为基因串联表达、生物发生器等合成生物学方法在苹果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为果实功能型品种改良和三萜酸组分的修饰提供应用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5074399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110271624.7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枇杷三萜酸合成关键酶基因EjCYP716A1/2和EjCYP716C1/2及应用。本发明首先揭示了一个新的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EjOSC2在三萜酸合成过程中合成α/β‑香树精的功能;阐明了基因EjCYP716A1/2在α/β‑香树精C‑28位上催化氧化反应,使其转化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功能;并阐明了EjCYP716C1/2在熊果酸/齐墩果酸C‑2位上催化羟化反应,使其转化为科罗索酸/山楂酸的功能。这5个基因可以为调节药用植物枇杷叶片等组织中乌苏烷型和齐墩果烷型三萜酸积累水平提供基因资源,也为通过基因编辑或发酵工程等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批量生产枇杷熊果酸、科罗索酸等天然活性三萜酸组分奠定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