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4463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08145.4
申请日:2025-01-0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孙英云 , 王昊天 , 郭国栋 , 王丹 , 李凡 , 刘栋 , 薛雅玮 , 梁涵卿 , 秦继朔 , 张紫桐 , 颜旭 , 章程 , 陶太堃 , 辛蜀骏 , 佟宇梁 , 汪谦格 , 宋汶秦
IPC: H02J3/00 , H02J3/14 , B60L53/64 , G06Q10/0631 , G06Q10/063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双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需求响应配比优化方法及系统,构建综合考虑源荷不确定性与响应不确定性的双层配比优化模型。上层以电网运营商为主体,为考虑源荷不确定性,采用随机优化方法构建需求响应配比优化模型,优化IBDR配比与能量电价、激励电价并传递给下层EVA,其中IBDR配比定义为参与IBDR的EVA负荷占全部EVA负荷的比例。下层以EVA为主体,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需求响应推理网络(Demand Response Inference Network,DRIN),针对PBDR和IBDR,推理EVA响应策略,输出EVA响应策略的均值与方差,并用均值代表考虑响应不确定性的EVA需求响应策略,返回给上层电网运营商。上下层反复迭代,直至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者电网运营商总成本变化小于阈值后,最终输出IBDR配比及电网运营商总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714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72542.7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H02J3/14 , H02J3/32 , G06Q50/06 , G06Q50/08 ,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与储能负荷区间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包括:以目标区域的建筑可调节负荷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目标区域的建筑与储能协同优化模型;在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建筑集群对应的预设能耗约束条件和目标区域中的集中储能设施的预设运行约束条件下,求解建筑与储能协同优化模型;根据目标最大可调节负荷、目标最小可调节负荷以及预设基准负荷,确定目标区域中的若干建筑集群与集中储能设施联合运行时对应的负荷调节区间。本发明属于输电领域。相较于现有技术仅能单独的对小规模或独栋的建筑的电力负荷进行调节,本发明针对若干建筑集群和集中储能设施进行统一模拟并调节,能够充分挖掘更大规模建筑系统的协同调节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412913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485271.4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IPC: H02J3/36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氢协同的新能源外送规划方法及装置,针对远距离、大容量的新能源送出场景,采用以高电压直流输电为形式的电输送和以输氢管道为形式的氢输送方式。首先以总成本和总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分别从源端、传输端和负荷端考虑其成本和损耗。其次设置源端、传输端和负荷端电力系统和氢能系统的发展数据作为电、氢协同的新能源外送规划的起始状态。最后从源端、传输端和负荷端设置电、氢协同新能源外送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本发明采用高电压直流输电和氢气管道两种方式进行新能源外送,以总成本和总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研究最佳的配置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08448526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321273.4
申请日:2018-04-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IPC: H02G9/06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缆固定支架,该电缆固定支架包括竖直方向上两端开口的空心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侧面垂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自由端部垂直连接有水平横截面为C形的电杆套框,所述电杆套框的侧壁面上开有安装孔,所述支撑管的侧面底部垂直设有预埋板,所述预埋板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杆与所述支撑管连接,所述预埋板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垂直设有增摩板。该电缆固定支架可以将电线杆到地下管道中的电缆包裹防护住,减震弹簧的弹性良好,让支撑管具有良好的防冲击作用,受力后不易变形和开裂,预埋板、增摩板的面积大,让支撑管与地面的连接非常紧固,不易歪斜。
-
公开(公告)号:CN108336513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236827.0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IPC: H01R4/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线连接器,涉及电气设备领域,该电线连接器在使用时可将需要两的导线的裸线均塞入绝缘包裹套中,然后拉开C形弹簧,将两固定塞塞入两固定套筒中,让C形弹簧迫使绝缘包裹套变形,且两导电压板相互贴合,两导电压板将所有导线的裸线紧紧压住,便可将导线稳定地电连接。该电线连接器通过C形弹簧给两导电压板施压贴合的方式将两导线电连接,不仅导电性能良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拆装均十分容易,绝缘性能好。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739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72552.0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H02J3/28 , H02J3/32 , H02J3/46 , H02J3/14 ,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网储能规划方法、装置、设备以及介质,包括:构建目标输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指标,目标输电网中包括若干负荷节点和若干储能装置;根据各个负荷节点对应的负荷节点可靠性指标和第一预设阈值,从若干负荷节点中筛选出候选负荷节点;构建目标输电网对应的模拟供电模型,模拟供电模型由风电出力不确定性模型、储能模型、输电网模型和最优负荷削减策略模型构成;根据预设模拟退火算法、模拟供电模型以及系统可靠性指标,确定每个候选负荷节点的待建储能装置的最优储能定容。本发明属于输电领域。本发明通过为可靠性较低的候选负荷节点提供待建储能装置并确定待建储能装置的最优储能定容,可以提高目标输电网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448526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1810321273.4
申请日:2018-04-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IPC: H02G9/06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缆固定支架,该电缆固定支架包括竖直方向上两端开口的空心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侧面垂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自由端部垂直连接有水平横截面为C形的电杆套框,所述电杆套框的侧壁面上开有安装孔,所述支撑管的侧面底部垂直设有预埋板,所述预埋板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杆与所述支撑管连接,所述预埋板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垂直设有增摩板。该电缆固定支架可以将电线杆到地下管道中的电缆包裹防护住,减震弹簧的弹性良好,让支撑管具有良好的防冲击作用,受力后不易变形和开裂,预埋板、增摩板的面积大,让支撑管与地面的连接非常紧固,不易歪斜。
-
公开(公告)号:CN208226111U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20387375.1
申请日:2018-03-2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IPC: H01R4/7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线连接器,涉及电气设备领域,该电线连接器在使用时可将需要两的导线的裸线均塞入绝缘包裹套中,然后拉开C形弹簧,将两固定塞塞入两固定套筒中,让C形弹簧迫使绝缘包裹套变形,且两导电压板相互贴合,两导电压板将所有导线的裸线紧紧压住,便可将导线稳定地电连接。该电线连接器通过C形弹簧给两导电压板施压贴合的方式将两导线电连接,不仅导电性能良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拆装均十分容易,绝缘性能好。(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8241281U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820511052.9
申请日:2018-04-11
Applicant: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IPC: H02G9/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固定支架,该电缆固定支架包括竖直方向上两端开口的空心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侧面垂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自由端部垂直连接有水平横截面为C形的电杆套框,所述电杆套框的侧壁面上开有安装孔,所述支撑管的侧面底部垂直设有预埋板,所述预埋板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杆与所述支撑管连接,所述预埋板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垂直设有增摩板。该电缆固定支架可以将电线杆到地下管道中的电缆包裹防护住,减震弹簧的弹性良好,让支撑管具有良好的防冲击作用,受力后不易变形和开裂,预埋板、增摩板的面积大,让支撑管与地面的连接非常紧固,不易歪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