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83427B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1810953677.5
申请日:2018-08-2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分析技术领域的一种含双馈风电机组的互联电网低频扰动源定位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由顺序相连的信息采集模块、原动系统和励磁系统动态能量分析模块、低频振荡源设备级定位结果输出模块构成;其定位方法是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互联系统中双馈风电机组输出有功功率、发电机位置角、交直轴的电压电流信息,原动系统和励磁系统动态能量分析模块采集信息数据,计算双馈风电机组原动系统和励磁系统动态能量及其变化情况;由低频振荡源设备级定位结果输出模块判断并输出低频振荡源设备级定位结果,本发明能够在低频振荡期间快速、准确地识别含双馈风电机组的互联系统位于双馈风电机组励磁系统和原动系统中的振荡源。
-
公开(公告)号:CN109283427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0953677.5
申请日:2018-08-2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分析技术领域的一种含双馈风电机组的互联电网低频扰动源定位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由顺序相连的信息采集模块、原动系统和励磁系统动态能量分析模块、低频振荡源设备级定位结果输出模块构成;其定位方法是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互联系统中双馈风电机组输出有功功率、发电机位置角、交直轴的电压电流信息,原动系统和励磁系统动态能量分析模块采集信息数据,计算双馈风电机组原动系统和励磁系统动态能量及其变化情况;由低频振荡源设备级定位结果输出模块判断并输出低频振荡源设备级定位结果,本发明能够在低频振荡期间快速、准确地识别含双馈风电机组的互联系统位于双馈风电机组励磁系统和原动系统中的振荡源。
-
公开(公告)号:CN10706977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14482.4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24 , H02J2003/0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能量函数优选及暂态稳定裕度评估方法及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顺序相连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LMI计算模块、能量边界因子计算模块和控制策略模块。所述方法包括:针对电力系统结构保持模型,提出适于暂态稳定分析的Lyapunov函数簇;构建三种不同形式的简化Lyapunov函数及三类函数的综合特性和稳定边界;考虑网络结构和系统状态,对前述Lyapunov函数定义综合稳定指标能量边界因子EBF,用于在线故障严重程度动态排序和控制策略优选,以实现电力系统安全预警。本发明可以快速有效地对系统稳定做出评估,为系统脆弱性定量评估、在线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06911129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214006.2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00 , H02J2003/0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拉萨尔不变原理的时变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顺序相连的非线性模型生成模块、LMI求解模块、Lyapunov函数构造模块和暂态稳定域生成模块。所述方法包括:构造多机电力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描绘出非线性模型合理边界;将电力系统Lyapunov函数的构造问题转化为一组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解问题,由此构造Lyapunov函数簇;构建多元状态量‑能量的稳定边界,建立能够直观反映系统状态并进行安全预警的暂态稳定域。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研究无法给出能量函数的标准构造方法以及所刻画稳定域保守性较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350587B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910695034.X
申请日:2019-07-3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换流器控制的双馈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属于双馈风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抑制次同步振荡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双馈风机并网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时,采集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的运行数据;根据电网扰动下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的响应过程以及双馈风机次同步振荡发散机理,获得风机动态能量变化量与机侧换流器控制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获得风机动态能量的非周期变化率;以上述非周期变化率最大为目标,建立参数优化模型,对双馈风机并网系统中每个风机的机侧换流器内环控制参数进行协同优化,以对所述次同步振荡进行抑制。本发明在多约束条件下对双馈风机参数进行优化调整,能够有效地主动控制次同步振荡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07069712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214444.9
申请日:2017-04-0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00 , H02J2003/0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李雅普诺夫的电力系统临界切除时间计算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顺序相连的电力系统网络结构保持模型生成模块、LMI求解模块、李雅普诺夫Lyapunov函数构造模块和临界切除时间计算模块。所述方法包括:建立计及发电机和负荷动态的电力系统网络结构保持模型,刻画系统模型非线性部分的边界;构造故障电力系统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确定其导数在故障期间的可变上界,量化分析故障过程的能量累积与故障电力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切除时间的关系,将临界切除时间计算转化成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下的凸优化问题。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临界切除时间计算过程耗时长、依赖暂态轨迹信息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332215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710585953.2
申请日:2017-07-18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一种多频振荡场景下距离保护振荡闭锁及再开放系统及其方法。保护振荡闭锁及再开放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失步中心定位模块、距离保护振荡闭锁模块和距离保护再开放模块;保护振荡闭锁及再开放方法包括采集网络结构参数、母线处系统等值电势、保护安装处测量阻抗、测量电压、母线处电压幅值与功角,根据采集到的参数分析测量阻抗的变化特性及其对阻抗继电保护装置工作特性的影响,并依据失步中心位置与测量阻抗之间的关联关系,定义失步中心位置函数,构造了一种基于失步中心位置函数的保护闭锁判据。本发明能正确且有效分析考虑多频振荡场景下距离保护的振荡闭锁及再开放。
-
公开(公告)号:CN109193752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810957082.7
申请日:2018-08-22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技术领域的一种含虚拟惯量双馈风机并网系统低频振荡控制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是由包括顺序相连的信息采集模块、鲁棒随机优化参数调整计算模块和参数调整结果输出模块的处理系统实现的,包括信息采集、优化参数调整计算输出参数调整结果三个步骤,得到控制参数策变量集合;判断双馈风机是否为诱发低频振荡的原因,能够指导控制参数的优化;本发明应用参数优化策略后,风机的功角响应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并且风机不再向电网输送振荡能量,抑制风机并网系统的低频振荡。
-
公开(公告)号:CN110417056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910705173.6
申请日:2019-07-3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的设备级振荡源定位方法及其装置,属于风机技术领域,解决现阶段风电并网系统稳定运行问题,方法包括:建立DFIG内部各组成部件的能量关联拓扑网络;解析振荡过程中,所述能量关联拓扑网络中各组成部件动态能量流;计算所述动态能量流之间的因果关系量值;构建DFIG内部振荡传导因果关系图;分析所述因果关系量值在所述关系图中的分布规律,确定振荡传导路径并定位振荡源。本发明能够定量描述DFIG内各组成部件之间动态能量流的相互影响程度,准确识别设备级振荡源及振荡传导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041705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05173.6
申请日:2019-07-3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的设备级振荡源定位方法及其装置,属于风机技术领域,解决现阶段风电并网系统稳定运行问题,方法包括:建立DFIG内部各组成部件的能量关联拓扑网络;解析振荡过程中,所述能量关联拓扑网络中各组成部件动态能量流;计算所述动态能量流之间的因果关系量值;构建DFIG内部振荡传导因果关系图;分析所述因果关系量值在所述关系图中的分布规律,确定振荡传导路径并定位振荡源。本发明能够定量描述DFIG内各组成部件之间动态能量流的相互影响程度,准确识别设备级振荡源及振荡传导路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