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255920B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510705639.4

    申请日:2015-10-2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及其应用,所述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蛋白表达系统对所述的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进行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得到所述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所述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一种所述的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的应用,所述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用于制备溶栓药物,以及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本发明的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和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具有直接溶解血块中纤维蛋白的能力,降解纤维蛋白时,首先降解α链,然后降解β链,最后降解γ链,为α‑纤溶酶,并且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255919B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510705427.6

    申请日:2015-10-2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及其应用,所述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蛋白表达系统对所述的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进行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得到所述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所述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一种所述的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的应用,所述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用于制备溶栓药物,以及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本发明的可口革囊星虫纤溶酶基因和可口革囊星虫重组纤溶酶具有直接溶解血块中纤维蛋白的能力,降解纤维蛋白时,首先降解α链,然后降解β链,最后降解γ链,为α‑纤溶酶,并且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种重组鱼精蛋白专用编码基因和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46358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267035.1

    申请日:2021-03-10

    Applicant: 华侨大学

    Inventor: 李招发 邱丹丹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精蛋白专用编码基因和制备方法:利用细胞珠蛋白突变体(CYGBm)和人工合成的Pro基因,采用同尾酶BamHI、BglII将该编码基因不断连接,使Pro基因最终长度为初始长度8倍,构建编码基因载体pET22b‑CYGBm‑8Pro,转化获得工程菌BL21‑pET22b‑CYGBm‑8Pro;依次进行100μl/ml(Amp+)的LB培养基培养、乳糖诱导培养基培养、收集菌体、反复冻融裂解、洗涤收集沉淀、变性、脱盐复性、柱层析纯化得到重组蛋白CYGBm‑8Pro、CNBr裂解得重组Pro;此方法能有效获得重组鱼精蛋白,且所得重组鱼精蛋白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一种融合受体及其用于治疗大肠癌的基因药物

    公开(公告)号:CN103288966A

    公开(公告)日:2013-09-11

    申请号:CN201310184791.3

    申请日:2013-05-17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融合受体及其用于治疗大肠癌的基因药物,所述融合受体是由eDR4基因和iFAS基因连接融合而成,所述融合受体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融合受体所编码的蛋白能与肿瘤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蛋白相结合;所述融合受体基因以及sTRAIL基因相结合可作为治疗大肠癌的基因药物,所述基因药物的使用方法为:使用CAG组成型启动子驱动sTRAIL目的基因表达,肿瘤特异性Survivin启动子驱动eDR4基因与iFAS基因融合受体表达,sTRAIL通过其DR受体及eDR4基因与iFAS融合受体多靶点进行信号转导,特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一种多孔钯纳米花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973131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232825.4

    申请日:2025-02-28

    Applicant: 华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钯纳米花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高效抑菌中的应用,属于多孔材料领域。本发明是利用碳量子点介导的方法,通过将碳量子点和钯源混合,并加入还原剂进行反应,以制备多孔钯纳米花。所得多孔钯纳米花是由粒径为6.2nm~7.4nm的钯纳米晶聚集形成,表面粗糙,并具有多孔结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类氧化酶的活性,还能增强细菌的粘附,从而提高抗菌效率,减少纳米材料的使用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