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67908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910997781.9
申请日:2019-10-21
申请人: 北部湾大学 ,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长距离运输的组培苗包装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培养基制备;(2)组培苗分级和转接;(3)包装:在泡沫箱内铺上透光性较好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将组培苗置于泡沫箱内,将薄膜拢起,收紧;在泡沫箱的四角放置用报纸包裹的冰袋,盖紧泡沫箱盖子后密封;再将泡沫箱置于瓦楞纸箱中密封包装;(4)储存和运输。本发明采用带培养基的方式进行初步包装,对培养基的成分及所用容器进行了摸索筛选,并采用包裹冰袋、多层密封等方式维持了运输过程中的低温环境,显著减少了长距离运输对种苗质量和后期成活率的影响,有效降低了污染率,同时方便检验检疫,并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574685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1910953764.5
申请日:2019-10-09
申请人: 北部湾大学 ,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H4/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无忧花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忧花的无菌苗诱导方法。本发明的无菌苗诱导方法采用临近成熟期自然授粉形成的胚进行胚培养从而获得无菌苗,为无忧花完整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针对无忧花的自身特点,首先确定采种时间是关键环节。采集临近成熟期、未开裂的中国无忧花果荚,剥开果荚选取健康的种子作为消毒材料并在无菌条件下剥取幼胚进行培养,消毒成功率可达90%以上;根据无忧花组织材料容易褐化、不易诱导的特点,通过对果荚的低温处理,可以减少褐化、促进幼胚萌发;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并对其种类选取、使用量、使用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以获得褐化率更低、成苗率更高的组培苗。
-
公开(公告)号:CN110667908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0997781.9
申请日:2019-10-21
申请人: 北部湾大学 ,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长距离运输的组培苗包装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培养基制备;(2)组培苗分级和转接;(3)包装:在泡沫箱内铺上透光性较好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将组培苗置于泡沫箱内,将薄膜拢起,收紧;在泡沫箱的四角放置用报纸包裹的冰袋,盖紧泡沫箱盖子后密封;再将泡沫箱置于瓦楞纸箱中密封包装;(4)储存和运输。本发明采用带培养基的方式进行初步包装,对培养基的成分及所用容器进行了摸索筛选,并采用包裹冰袋、多层密封等方式维持了运输过程中的低温环境,显著减少了长距离运输对种苗质量和后期成活率的影响,有效降低了污染率,同时方便检验检疫,并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574685A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910953764.5
申请日:2019-10-09
申请人: 北部湾大学 ,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H4/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无忧花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忧花的无菌苗诱导方法。本发明的无菌苗诱导方法采用临近成熟期自然授粉形成的胚进行胚培养从而获得无菌苗,为无忧花完整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针对无忧花的自身特点,首先确定采种时间是关键环节。采集临近成熟期、未开裂的中国无忧花果荚,剥开果荚选取健康的种子作为消毒材料并在无菌条件下剥取幼胚进行培养,消毒成功率可达90%以上;根据无忧花组织材料容易褐化、不易诱导的特点,通过对果荚的低温处理,可以减少褐化、促进幼胚萌发;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并对其种类选取、使用量、使用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以获得褐化率更低、成苗率更高的组培苗。
-
公开(公告)号:CN11603481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310175754.X
申请日:2023-02-28
申请人: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黄永钦 , 李芳菲 , 陈俊锦 , 余小红 , 陈乃明 , 何贵整 , 吴红英 , 黎广胜 , 梁刚 , 赖崇健 , 黄李丛 , 冯扬通 , 杨利平 , 时群 , 陈丽文 , 吴伟代 , 宁文兴 , 卢红显 , 韦冬玲
IPC分类号: A01G18/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先以菌根化的(野)次生红椎苗营造新植红椎林,然后在红椎苗木周围挖坑,收集废弃新鲜红椎菌并埋到坑中,进行菌根培养;继而对红椎林管护,直至出产红椎菌。本发明以特有的“红椎林+红椎菌”生产模式,操作简单,投入成本低,投资见效快,突破了红菌椎半人工栽培技术瓶颈。开辟新的红椎菌基地,克服红椎菌生长受地域限制问题,实现半人工栽培,促进红椎菌产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对珍稀保健食用菌的需求,充分发挥红椎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为乡村振兴、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产业扶持和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665367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710170198.1
申请日:2017-03-21
申请人: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H4/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花风铃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方法包括外植体的处理和消毒、无菌苗的获取、无菌芽的分化和增殖,生根苗的培养和移栽。本发明的繁殖方法和培养基配方进行黄花风铃木组织培养,无菌芽年增殖系数达3.012,生根率达97%。本发明通过黄花风铃木种子为外植体,提供了一种黄花风铃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为黄花风铃木的苗木繁殖提供有效途径,满足了苗木繁育的规模化生产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5660411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107112.6
申请日:2016-02-26
申请人: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H4/00
CPC分类号: A01H4/0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扁桃斑鸠菊的组培快繁育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外植体采集:采集幼嫩的茎段,去除叶片,清水冲洗后作为外植体备用;2)外植体消毒:对步骤1)得到的外植体进行浸泡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3)初代培养:将步骤2)得到的消毒处理好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4)继代培养:将步骤3)诱导培养基中形成的不定芽分离切割,转接入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培养;5)生根培养:选取步骤4)得到的生长健壮的增殖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养;6)移栽:待根系发育完成,洗去基部培养基,炼苗10天后移栽入轻基质中。该方法具有种苗繁殖速度快、生产不受季节影响、移栽成活率高、种苗一致性好等优点,为扁桃斑鸠菊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工艺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3798145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410071760.1
申请日:2014-02-28
申请人: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H4/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桃斑鸠菊的组织培养培养基。首先以在生长季节选取生长旺盛的扁桃斑鸠菊(Vernonia?amygdalina?Del.)的幼嫩顶芽为外植体,经消毒后接种到每升含有6-苄基嘌呤0.2-0.8mg,吲哚乙酸0.02-0.08mg的改良MS培养基中至形成不定芽,然后将诱导出的不定芽切割后再继代培养于与上述相同的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的增殖。当芽高约2-3cm时,切下接种到每升含有萘乙酸0.05-0.15g的1/2MS生根培养基中至正常生根,最后当生根试管苗长至3-4cm时,在自然光照下炼苗后移栽。本发明方法能快速大量繁殖试管种苗,生根率可达95%以上,而且种苗生长健壮、品质高、一致性好,便于进行标准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3782789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410071510.8
申请日:2014-02-28
申请人: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的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幼苗培育方法,以解决无瓣海桑造林初期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问题,包括如下步骤:苗木培育、幼苗移栽、截杆和断根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无瓣海桑种苗培育后期对一定规格的容器苗进行截杆和二次断根,使得无瓣海桑种苗根系发达、植株健壮、茎杆增粗明显,可为沿海防护林构建提供一致性较好的高品质种苗。运用该技术培育的种苗进行推广造林,可将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85%提高至95%以上,1年生无瓣海桑林的保存率由原来的81%提高至90%。因此,相对于传统的采用半年生40-70cm高度的小苗进行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本技术尤其适用于沿海滩涂的红树林人工造林。
-
公开(公告)号:CN116034812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175754.X
申请日:2023-02-28
申请人: 钦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黄永钦 , 李芳菲 , 陈俊锦 , 余小红 , 陈乃明 , 何贵整 , 吴红英 , 黎广胜 , 梁刚 , 赖崇健 , 黄李丛 , 冯扬通 , 杨利平 , 时群 , 陈丽文 , 吴伟代 , 宁文兴 , 卢红显 , 韦冬玲
IPC分类号: A01G18/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植红椎林下半人工培育红椎菌的方法,先以菌根化的(野)次生红椎苗营造新植红椎林,然后在红椎苗木周围挖坑,收集废弃新鲜红椎菌并埋到坑中,进行菌根培养;继而对红椎林管护,直至出产红椎菌。本发明以特有的“红椎林+红椎菌”生产模式,操作简单,投入成本低,投资见效快,突破了红菌椎半人工栽培技术瓶颈。开辟新的红椎菌基地,克服红椎菌生长受地域限制问题,实现半人工栽培,促进红椎菌产业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对珍稀保健食用菌的需求,充分发挥红椎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为乡村振兴、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产业扶持和技术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