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单兵紫外偏振导航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33703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11604463.X

    申请日:2022-12-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单兵紫外偏振导航系统,包括光学镜头(2)、光电检测模块(3)和导航解算模块(4);所述光学镜头(2)接收大气中特定谱段的紫外光线并传递至光学检测模块(3);所述光电检测模块(3)对接收的紫外光线进行偏振光探测,提取紫外光线的偏振信息,所述紫外光线的偏振信息为至少4个偏振角度的紫外偏振图像;所述导航解算模块(4)根据紫外光线的偏振信息进行导航解算,输出航向角信息。本发明能够在信号条件不佳、极端天气及陌生环境条件下为导航载体提供航向角信息,可满足在单兵作战极端条件下的轻小型、模块化、强适应环境、极端探测环境下的稳定工作,能够作为现有导航技术的有利补充。

    一种蜂窝阱与微结构复合型高吸收比遮光罩

    公开(公告)号:CN116009233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1599214.6

    申请日:2022-12-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蜂窝阱与微结构复合型高吸收比遮光罩,包括遮光罩体(1)和蜂窝吸光层(2),所述蜂窝吸光层(2)设置于遮光罩体(1)的内壁面,所述蜂窝吸光层(2)的每个蜂窝单元的底面遍布有吸光微结构(3),所述吸光微结构(3)为金字塔构型,包括与蜂窝单元底面垂直的支撑杆,和沿支撑杆顶部到底部等间距排布且边长递增的多个正方形叶片。本发明通过在蜂窝单元的底部设置独特构型的吸光微结构,对进入蜂窝单元内部的光线进行多级散射和吸收衰减,从而实现光陷阱的功能,有效阻挡视场外杂散光向光学系统内部的传播,提高了遮光罩对于光线的吸收率,进而满足星载光学任务暗弱目标高信噪比、高灵敏度的探测需求。

    一种双元件共基体拉曼探头

    公开(公告)号:CN109030457B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1811101685.3

    申请日:2018-09-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元件共基体拉曼探头,所述拉曼探头包括第一透镜、滤光片、反射镜、分色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激发光从输入光纤进入探头,经过第一透镜准直变为平行光,然后通过滤光片滤除带外杂光并经过反射镜和分色镜两次反射后到达第二透镜,再通过第二透镜将焦点会聚到被测样品,被测样品产生的拉曼散射光和其他散射光一起通过第三透镜收集并准直为平行光,通过分色镜滤除瑞利散射光,最后由第四透镜会聚后进入输出光纤。本发明通过多次双元件共基体设计减少了元件数量、简化了系统结构,激发光和收集光同轴设计减小了系统像差,相比相同口径的其他拉曼探头设计其拉曼散射光采集效能大幅提高。

    一种轻小型亿像素高分辨率空间相机

    公开(公告)号:CN106324816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610921309.3

    申请日:2016-10-21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轻小型亿像素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包括一个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和垂直电荷转移探测器组件,所述的光学系统相对孔径在2~3之间,包括主镜、次镜、三镜,主镜是凹四次双曲面镜,次镜是凸二次双曲面镜,三镜是凹椭球面镜,所述的光学系统在视场内可见光波段调制传递函数在167lp/mm~250lp/mm的奈奎斯特频率下可以达到0.4以上;所述的垂直电荷转移探测器组件包括垂直电荷转移探测器及相应的信号处理电路,其中垂直电荷转移探测器的像素规模1亿,单个像元面积1μm2。本发明适用于可见光波段光学遥感对地成像。

    一种动目标大气扰动特性仿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25869B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1911097132.X

    申请日:2019-11-11

    Abstract: 一种动目标大气扰动特性仿真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几何参数、建立目标三维模型、目标及流场求解区网格划分、设定流场计算条件、选定流场计算模型、获得目标大气扰动流场参数、计算流场折射率分布、根据Barron算子计算折射率梯度、利用Runge‑Kutta光线追迹计算扰动大气偏折传输路径、获得光线穿过扰动场的偏折角。本发明首次对地物光线穿过高速目标形成的大气扰动区,所产生的光线偏折进行仿真分析。本发明可用于大气层内飞行的任何目标的大气扰动仿真分析,可分析任意谱段的地物光线经过目标大气扰动区的偏折情况,也可分析不同谱段地物光线以不同入射角穿过目标的大气扰动区形成的偏折情况。本发明为目标大气扰动仿真分析提供一种新手段,可应用于大气扰动场特性研究。

    一种适用于亮背景成像条件下的镜筒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415312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1566530.9

    申请日:2021-1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亮背景成像条件下的镜筒结构,包括镜筒筒体、阵列式微蜂窝孔和吸光涂层,所述阵列式微蜂窝孔设于镜筒筒体内表面,吸光涂层涂覆于微蜂窝孔的环形内壁上,进入光机系统的非视场光或光机系统内光学件、结构件产生的二次杂散光斜入射到镜筒筒体的微蜂窝孔内壁上,通过吸光涂层对微蜂窝孔腔体内反射的光线进行多阶吸收。镜筒结构基于阻抗匹配和有效衰减吸波电磁理论,对蜂窝微结构开孔角度、蜂窝高度、蜂窝孔径、蜂窝壁厚等参数进行设计,使该器件可克服传统消杂光手段对于成像杂散光抑制比低(90%)、散射方向不确定等不足,实现视场范围内可见/近红外杂散光弱反射、多级衰减、强吸收,抑制效果>99%。

    一种利用阵列透镜实现偏振探测的成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834105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510159120.0

    申请日:2015-04-03

    Abstract: 一种利用阵列透镜实现偏振探测的成像系统,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放置的光线汇集光学系统、第一阵列透镜(6)、阵列偏振片(12)和接收像面(13),第一阵列透镜(6)为由四片相同正透镜构成的2×2阵列,第一阵列透镜(6)位于系统的光阑位置,阵列偏振片(12)为由四片不同偏振态的偏振片构成的2×2阵列。目标入射光线首先经过光线汇集光学系统汇集于光阑处,第一阵列透镜(6)将交汇于光阑处的全视场光束分为四束,阵列偏振片(12)对四束光进行不同偏振态的处理,形成0°、45°、90°和135°四个偏振方向的线偏振光后在接收像面(13)上成像,形成四幅具有不同偏振态的同一目标的图像。本发明可以在不增加载荷体积重量的前提下,实现大视场、高精度的偏振探测。

    垂直电荷转移成像探测器像元合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72065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86304.4

    申请日:2014-0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垂直电荷转移成像探测器像元合并方法,包括三种像元阵列合并方法,其中奇偶行对齐的等效像元阵列合并时,每N1×M1个相邻实际像元合并为1个等效像元,合并后的奇数行等效像元和偶数行等效像元对齐没有错位;奇偶行错位的等效像元阵列合并时,每N2×M2个相邻实际像元合并为1个等效像元,合并后的奇数行等效像元和偶数行等效像元错位若干个实际像元;异形等效像元阵列合并时,每N3×N3-M3×M3个相邻实际像元合并为1个等效像元,合并后每个等效像元的一个顶角的M3×M3个实际像元不参与合并;该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得到不同尺寸大小的等效像元,可以使成像系统性能达到最优状态,且像元合并还可以大幅提高探测器信噪比。

    一种基于光腔吸收的衍射杂光抑制比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35346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357278.0

    申请日:2021-11-16

    Abstract: 一种基于光腔吸收的衍射杂光抑制比测试系统及方法,属于航天光学技术领域。本发明系统由太阳模拟器、普通照度计、微光照度计、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光陷阱、吸光罩以及待测前挡光板组件系统组成。该系统基于光腔吸收的杂散光测试方法,采用高洁净度环境杂散光测试平台,放置光陷阱内部覆盖超黑材料用于吸收穿过前挡光板顶部直接入射的光,整个系统采用多级挡光板串联方式,具备衍射光杂光抑制能力,在非真空环境中抑制比优于10‑9~10‑11。本发明可以为天基空间太阳探测杂散光抑制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一种双元件共基体拉曼探头

    公开(公告)号:CN109030457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1101685.3

    申请日:2018-0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65 G01J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元件共基体拉曼探头,所述拉曼探头包括第一透镜、滤光片、反射镜、分色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激发光从输入光纤进入探头,经过第一透镜准直变为平行光,然后通过滤光片滤除带外杂光并经过反射镜和分色镜两次反射后到达第二透镜,再通过第二透镜将焦点会聚到被测样品,被测样品产生的拉曼散射光和其他散射光一起通过第三透镜收集并准直为平行光,通过分色镜滤除瑞利散射光,最后由第四透镜会聚后进入输出光纤。本发明通过多次双元件共基体设计减少了元件数量、简化了系统结构,激发光和收集光同轴设计减小了系统像差,相比相同口径的其他拉曼探头设计其拉曼散射光采集效能大幅提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