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取根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17315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156710.9

    申请日:2013-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沙地取根装置,包括钻头、取根部件、排水部件、手柄,排水部件连接在所述取根部件的外部,排水部件连接有注水管,取根部件的上缘和下缘分别与所述手柄和钻头连接。可方便的在沙漠、沙地采集任意深度的植物根系,可防止取根穴周围风沙土塌陷,避免了传统挖掘取根方法导致沙土塌陷,地表破坏严重的缺点,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准确度,大大减少了沙地取根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该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操作使用便利,各部件可组合安装的优点。

    单点集雨装置及多点式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191789B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1110138747.X

    申请日:2011-05-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点集雨装置及多点式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系统,包括若干,一般≥30个单点集雨装置、若干套集流管、若干集流管架杆、若干根胶管以及一个集雨箱。每套集流管包括若干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的集流分管,胶管的数量与集流管的数量相同且每根胶管的第一端分别与一套集流管的第一端连接,每根胶管的第二端都与集雨箱连接。组成每套集流管的各集流分管固定在单点集雨装置的集流管支架上或者集流管架杆上,其中各带套管的集流分管与单点集雨装置的漏斗口通过套管连接。单点集雨装置的固筒圈设置在支杆上,集雨筒通过卡筒片与固筒圈固定连接,漏斗口设置在集雨筒的下端并与集雨筒的内部相连通,集流管支架设置在支杆上并位于漏斗口的下端。本发明用于森林林内穿透雨量测定,具有易于制作、使用灵活、测量便利和测量准确的特点。

    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53379B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310028009.9

    申请日:2013-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首先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当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当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当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经济、方便、林木的可持续利用。

    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04552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553679.8

    申请日:2012-12-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43 Y02P60/12 Y02P6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包括:乔灌结合的防雪林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乔灌结合的行带式造林配置,每带包括两行灌木、4行乔木,每两行乔木为一类乔木,乔木的株行距为3×3m,灌木的株行距为1×2m,林带间距为30m;防雪林灌木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两行一带造林配置,选择两种灌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1.0×1.5m,林带间距为10m;防雪林客土造林技术模式:采用三行一带的造林配置,选择两种乔木为造林树种,隔带混合配置,株行距为3×3m,林带间距为20m。通过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及林带间距,削弱风吹雪的风能,营造防雪林简捷、快速、经济、防护时间长。

    单点集雨装置及多点式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191789A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10138747.X

    申请日:2011-05-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点集雨装置及多点式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系统,包括若干,一般≥30个单点集雨装置、若干套集流管、若干集流管架杆、若干根胶管以及一个集雨箱。每套集流管包括若干通过连接管连接组成的集流分管,胶管的数量与集流管的数量相同且每根胶管的第一端分别与一套集流管的第一端连接,每根胶管的第二端都与集雨箱连接。组成每套集流管的各集流分管固定在单点集雨装置的集流管支架上或者集流管架杆上,其中各带套管的集流分管与单点集雨装置的漏斗口通过套管连接。单点集雨装置的固筒圈设置在支杆上,集雨筒通过卡筒片与固筒圈固定连接,漏斗口设置在集雨筒的下端并与集雨筒的内部相连通,集流管支架设置在支杆上并位于漏斗口的下端。本发明用于森林林内穿透雨量测定,具有易于制作、使用灵活、测量便利和测量准确的特点。

    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53379A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310028009.9

    申请日:2013-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松人工林的更新方法,首先在所需要的造林地上按照设定的行、列间距栽植健壮的油松苗,栽植以后的2至3年内对没有成活的油松苗进行补植;当油松苗能够结出健康成熟的种子的当年春天进行整地,整地的方法采用穴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穴;当油松苗生长到12年的时候,进行间伐、抚育,将行、列间距扩大一倍,然后进行条带状整地,形成种子富集槽;当种子富集穴或种子富集槽出现大量油松幼苗时,将部分幼苗移植到培养杯,培养健壮的油松幼苗,并通过未移栽的油松幼苗实现油松林的定株和密度的控制。经济、方便、林木的可持续利用。

    可移动式红柳杆聚合沙障

    公开(公告)号:CN103953026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410191395.8

    申请日:2014-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式红柳杆聚合沙障,由多根红柳杆捆扎成聚合状捆,多捆聚合状捆组合而成,能在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上随机组合为50×50cm、或50cm×1m、1×1m、1×2m或2×2m的格状沙障,或行列式沙障,或鱼骨形沙障,随后可连片大面积铺设。可移动式红柳杆聚合沙障高8~10cm,沙障长50~100cm,其横截面是圆形、或五边形、或矩形、或梯形、或菱形、或三角形。设置时省时省力,方便、灵活、迅速,结构稳定而简单,所用材质成本低廉,抗风化腐蚀性强,能起到良好的防风固沙和生态减灾的作用。

    生物活沙障快速建设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83104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310545777.1

    申请日:2013-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活沙障快速建设方法,首先制作基质并在基质中混入灌草种子;然后将配好的基质用卷烟技术包裹成植生棒;之后在雨季将植生棒所述网格状或行带式埋于沙面下,待发芽生长后,形成生物活沙障。容易实施布设、节省人力物力,可长期稳定的发挥生态及经济效益,加快生态恢复建设。

    一种利于植被恢复的荒漠公路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50414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618213.5

    申请日:2015-09-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68 E01C1/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于植被恢复的荒漠公路施工方法,在公路(1)的迎风侧的路基边坡(2)的底部边缘沿公路(1)的走向设置取土沟(3),并从取土沟(3)中取土来修建公路,从而在路基边坡(2)的雨水汇聚作用和取土沟(3)的集沙作用下,取土沟(3)可以较为快速地被填平,植被可以逐渐恢复。本发明不仅能够保障公路施工的便利性,而且减少了对公路周边的植被破坏,使公路周边的植被能够低成本地快速恢复。

    沙地扦插造林打孔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72127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210573054.8

    申请日:2012-1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43 Y02P6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沙地扦插造林打孔装置,包括钻头、排水部件、注水管、水控部件、压控部件和手柄;钻头包括两种类型,其一为末端尖锐的直插式钻头,其二为末端螺旋状旋转式钻头,钻头另一端与排水部件下缘螺纹铰合;排水部件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柱体均匀布设排水孔,排水孔径外小内大,且柱体表面标有长度刻度,排水部件上缘设有进水孔,与水控部件、压控部件以注水管柔性连接,并与手柄螺纹铰合;注水管为柔性塑料管;手柄为可拆卸的中空圆柱体结构。该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操作使用便利,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沙地扦插造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