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32486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806831.1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触发液气相变散热模块,涉及弹载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包括壳体、自触发材料和相变材料,壳体内具有相变材料腔,相变材料位于相变材料腔内,壳体外壁具有排气口,排气口和相变材料腔通过自触发通道连通,自触发材料封堵于自触发通道内,自触发材料的液化温度高于相变材料的汽化温度,相变材料在常温下为液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相变散热过程的长时间快速热响应能力、液‑气相变散热的自触发功能,并提高了相变过程的极限散热能力,保证了大功率相变散热模块的长时间快速热响应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21229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150658.0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芯片级高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金刚石‑铜高导热复合材料的两相换热模块。本发明的基于金刚石‑铜高导热复合材料的两相换热模块包括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限定出冷却流道,所述散热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相冷却介质入口接头和两相冷却介质出口接头,所述散热腔的一侧内表面内侧设有伸入所述冷却流道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腔的一侧外表面设有金刚石‑铜高导热复合均温板,所述金刚石‑铜高导热复合均温板处安装电子元器件。优点: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利用金刚石‑铜高导热复合均温板将热量传导至冷却通道内的散热结构,随后由流经流道内的两相冷却介质将热量带走,散热效果较佳,散热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801585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58719.0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翅片的浸没式射流冷却模块,包括内壳体、顶板和翅片机构,内壳体的顶部敞口,且其两端分别设有内外贯穿的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顶板安装在内壳体的顶部,并封住内壳体的顶部;翅片机构固定安装在顶板的下表面,并穿过内壳体的顶部延伸至内壳体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将波形翅片错位排列的方式,使得冷却介质在翅片间的流速分布更加合理,提升了电子元器件和冷却介质之间的换热能力,同时充分考虑了浸没式射流换热机理,大幅提升了高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305715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096770.1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箱接触热阻计算方法以及装置。机箱接触热阻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根据实际机箱建立相同内部器件及相同边界条件的数字模型;步骤2、获取实际机箱中导冷插件紧固在导轨上的实际预紧力、实际内部器件的实际温度值;步骤3、根据所述实际温度值调整所述数字模型中的接触热阻值,得到数字模型中内部器件的温度值与所述实际温度值相同时的接触热阻值;步骤4、将与所述实际温度值对应的接触热阻值和所述实际预紧力建立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数据库。能够测量机箱的接触热阻,可以指导后续使用不同插件的ATR机箱及其衍生产品的热设计工作,提高设计的精度和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558345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373645.9
申请日:2023-04-10
Applicant: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曲面换热器,包括换热通道、分液器和集液器,换热通道的一端与分液器连通,换热通道的另一端与集液器连通;换热通道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单胞结构,单胞结构包括中间过渡腔、进口腔、出口腔,进口腔和出口腔分别设置在中间过渡腔的两侧且均与中间过渡腔连通,进口腔上开设有进液口,出口腔上开设有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的朝向相反;一个单胞结构的进液口与相邻一个单胞结构的出液口连通,相邻两个单胞结构的中间过渡腔相互独立设置;单胞结构的中间过渡腔的外表面为曲面结构。本发明的曲面换热器换热量高、体积小、重量轻,可为空调、液冷及电子设备等设计节省空间,同时结合增材制造的工艺,实现一体化的生产制造。
-
公开(公告)号:CN118009605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43986.1
申请日:2024-02-01
Applicant: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容量大功率相变蓄冷装置,涉及相变蓄冷装置领域,壳体上设有冷液进口管、冷液出口管、热液进口管和热液出口管,冷液管组和热液管组均为至少一个,且均设置于壳体内,冷液管组和热液管组层叠设置,冷液管组的两端分别与冷液进口管和冷液出口管连通,热液管组的两端分别与热液进口管和热液出口管连通,相变材料填充于壳体内,并包裹冷液管组和热液管组。有益效果是:冷液管组和热液管组层叠设置,增加了两者与相变材料的接触面积,既实现了相变蓄冷和放冷过程的快速热响应能力,又提高了相变蓄冷装置结构的紧凑性,显著提高了相变蓄冷装置在单位体积下的蓄冷和放冷功率水平,保证了大容量相变蓄冷装置的快速热响应需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