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冲击吸收盒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83425A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510531531.8

    申请日:2015-08-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F16F7/12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盒,其具有管状,所述冲击吸收盒包括接合以形成闭合横截面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含向所述冲击吸收盒的内侧凹进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构件包含向所述冲击吸收盒的内侧凹进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的凹进程度比所述第二凹部的凹进程度大。

    车辆的冲击吸收盒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83425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510531531.8

    申请日:2015-08-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F16F7/12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盒,其具有管状,所述冲击吸收盒包括接合以形成闭合横截面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含向所述冲击吸收盒的内侧凹进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构件包含向所述冲击吸收盒的内侧凹进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的凹进程度比所述第二凹部的凹进程度大。

    车辆前部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143373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169670.5

    申请日:2016-03-2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将随着微小重叠碰撞而被输入至前保险杠加强件上的碰撞载荷向载荷承受部件传递的车辆前部结构。车辆前部结构(10)具备:载荷承受部件(30),其具有外壁部(34),所述外壁部(34)从前纵梁(16)的外侧面(16A)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延伸;前保险杠加强件(20),其被配置在前纵梁(16)以及载荷承受部件(30)的车辆前方;内侧冲击吸收部(50A),其对前纵梁(16)的前端(16F1)与前保险杠加强件(20)进行连接;外侧冲击吸收部(50B),其被配置在内侧冲击吸收部(50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外壁部(34)的前端(34F)与前保险杠加强件(20)之间,并且其与内侧冲击吸收部(50A)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压缩强度较高。

    车辆前部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364570B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610577182.8

    申请日:2016-0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0R19/34 B62D25/082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构件;角撑件,其从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侧面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伸出;保险杠加强件,其布置在车身前部的前端侧处并以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以及碰撞盒,其布置在前侧构件和角撑件两者的前端部与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之间,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所述两者的前端部和外侧部分联接在一起,并具有由于朝车辆后侧输入的碰撞载荷而经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压缩塑性变形的管形。平坦部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平坦部的前面沿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车辆正视图中,平坦部在碰撞盒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侧壁部重叠。

    车辆前部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364570A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610577182.8

    申请日:2016-07-20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构件;角撑件,其从前侧构件的前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侧面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伸出;保险杠加强件,其布置在车身前部的前端侧处并以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以及碰撞盒,其布置在前侧构件和角撑件两者的前端部与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之间,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所述两者的前端部和外侧部分联接在一起,并具有由于朝车辆后侧输入的碰撞载荷而经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压缩塑性变形的管形。平坦部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平坦部的前面沿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车辆正视图中,平坦部在碰撞盒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侧壁部重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