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及车辆用蓄电池的劣化诊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5508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114884.9

    申请日:2023-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及车辆用蓄电池的劣化诊断方法。在电动车辆的PCU(逆变器)发生了故障时,使用以蓄电池的温度(TB)和电流(IB)为参数的第一映射、或者以温度(TB)和蓄电池的电压(VB)的变化速度(ΔVB)为参数的第二映射,判定是否发生了蓄电池的快速劣化(S12、S13)。在判定为发生了蓄电池的快速劣化时,将蓄电池更换警告灯点亮(S14)。

    二次电池
    4.
    发明公开
    二次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78287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358247.4

    申请日:2024-03-27

    Abstract: 提供提高了高倍率特性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具备将正极用电极片和负极用电极片卷绕而成的电极体。各电极片通过在作为集电体的基材上层积电极复合材料层而形成。在以电极片的形式进行卷绕的状态下,在使规定时间、压力作用于电极复合材料层的情况下,将作用于该电极复合材料层的每单位压力、每单位体积从电极复合材料层流出的电解液的重量作为液体流量。将液体流量作为浸渗到电极复合材料层中的电解液的流动性指标值。将使压力作用于电极复合材料层的规定时间设为3分钟,液体流量被表示为“克(@3分钟)/千帕·立方毫米”。二次电池按照从正极复合材料层的液体流量减去负极复合材料层的液体流量而得到的值为0.48×10‑6以上的方式构成。

    蓄电模块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732822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0863303.0

    申请日:2022-07-20

    Abstract: 蓄电模块包括蓄电电池单元和电池单元保持器。蓄电电池单元包括壳体和盖。盖具有平坦地形成的基准表面。在壳体与盖之间的边界部分中形成有焊接部分。焊接部分包括具有从基准表面向上隆起的形状的隆起部分。电池单元保持器包括框架体和抵接壁,框架体包括一对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抵接壁包括盖抵接部分和面对部分,盖抵接部分包括配置成与基准表面抵接的抵接表面,面对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隆起部分。面对部分具有从基准表面向上凹陷的形状,以使得面对部分避免与隆起部分干涉。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708252A

    公开(公告)日:2023-02-21

    申请号:CN202210727408.3

    申请日:2022-06-24

    Abstract: 在具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电池组中,第一电池包括负极端子,负极端子具有第一金属部和由与第一金属部不同的金属形成的第二金属部,第二金属部与第一金属部异种金属接合,在第二金属部形成有接合面和凹形状部分,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具备:在凹形状部分插入焊接辅助构件的工序;以及在将焊接辅助构件插入到了凹形状部分的负极端子的接合面上配置母线,通过激光焊接将母线接合在负极端子的接合面上的工序。

    电池组的劣化诊断装置及电池组的劣化诊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68445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1034239.1

    申请日:2022-08-26

    Abstract: 电池组的劣化诊断装置包含放电部和推定部。放电部对电池组中包含的多个电池单体分别执行放电,在放电中测定各电池单体的电压,并且如果到达规定的放电结束定时则结束放电。推定部使用表示多个电池单体中的至少一个电池单体从放电开始电压至规定的放电结束电压为止的电压的转变的电压数据,推定电池组的劣化程度。在多个电池单体中的某一个电池单体的电压达到放电结束电压后,放电部使用该电池单体的电压数据,确定放电结束定时。

    二次电池
    10.
    发明公开
    二次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706287A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2210913691.9

    申请日:2022-08-01

    Inventor: 铃木健太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具备:壳体构件;具有贯通孔且闭塞壳体构件的开口的盖构件;穿过贯通孔的端子构件;以及闭塞盖构件与端子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密封构件包括:向壳体构件的内部露出配置的露出端部;以及从露出端部(T)朝向贯通孔的位置延伸的延伸部。盖构件具有第一表面部,端子构件具有与第一表面部隔开间隔地对置的第二表面部。第一表面部及第二表面部以压缩延伸部的方式配置,第一表面部与第二表面部之间的间隔构成为随着接近露出端部的位置而变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