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45346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903752.2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6/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检验特性的数据结构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产品质量检验领域。包括:获取目标零件的参数化检验特性集合;将每个参数化检验特性均转化为文本型检验特性;将每个文本型检验特性均转化为结构化检验特性,并根据多个结构化检验特性,得到目标零件的结构化检验特性集合。本申请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在通过文件方式传输的过程中,丢失了上游系统中检验特性的参数化信息、检验特性数量以及管理属性等信息;同时图像识别技术对质量检测图纸要求高,存在识别不准确,文件传输数据量较大等问题;以及主要依靠人工确保检验特性传递的准确与完整,进而导致检验特性无法高效自动传递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6680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46670.7
申请日:2023-09-26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3K37/047 , B23K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铆焊工装,用于矩形管类工件铆焊的装夹定位及翻转,包括:伸缩平台,用于作为结构支撑,包括固定平台和滑动连接于固定平台的移动平台,移动平台用于相对固定平台移动以匹配工件的长度;内支撑机构,分别设置于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用于支撑于工件的内壁;定位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用于定位支撑于工件的外壁;回转机构,用于带动工件基于回转机构的轴线周向旋转和/或用于带动内支撑机构基于回转机构的轴线周向旋转。通过本铆焊工装在同一平台完成矩形管工件的铆装、焊接、翻转等多道工序,多工位的高度集成及大量动作可实现自动化,避免过多的场地占用和转序,并大幅减少人工及工作量,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24226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73445.6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11/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膜厚度检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数据检测技术领域。接收激光收发器发送的第一入射角度和第一反射光强;其中,第一入射角度为激光收发器向覆盖有第一油膜的基材入射第一波长的激光的角度,第一油膜对第一波长的入射激光的能量吸收大于设定能量阈值;接收激光收发器发送的第二反射光强,第一油膜对第二波长的入射激光的能量吸收小于设定能量阈值;根据第一入射角度、第一反射光强、第二反射光强以及预配置的与第一油膜的油膜类型匹配的介质吸收系数,确定第一油膜的厚度,且确定的第一油膜的厚度的准确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062193A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10816346.3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6/903 , G06F16/9038 , G06F16/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艺知识应用方法、系统、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工艺知识管理及应用技术领域,预先建立包括N层存储结构的预设工艺知识库,以工艺知识对象为基本存储单元进行分层存储。具体的,各工艺知识对象均包括基本信息、对象关键字(以实现面向各生产对象)、技术关键字(以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确定该工艺知识对象可所属的各个类别)及保证第i层工艺知识对象与第i+1层工艺知识对象的映射关联的层级链接关系,在基于生产对象关键字按照对应预设执行逻辑搜索时,搜索结果能完整显示用户需要的工艺知识。该方案实现了对工艺知识的有效存储管理,解决了分类困难及冗余存储问题,应用实用性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1706679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46668.X
申请日:2023-09-26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3K37/04 , B23K37/00 , B23K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铆焊工装,用于对立柱方管类工件及其附件铆焊的装夹定位及翻转,包括:伸缩平台,包括固定平台和滑动连接于固定平台的移动平台,伸缩平台用于作为结构支撑,移动平台用于相对固定平台移动以匹配工件的长度;铆装定位装置,设置于固定平台,用于定位装夹附件并调整附件的定位高度;定位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用于定位支撑于工件的外壁;回转机构,用于带动工件基于回转机构的轴线周向旋转。本铆装工装使立柱方管类工件的铆装、焊接等工序集中在一工装平台上完成,有效的减少了工作场地占用和工序间的频繁转序,实现了对不同长度工件的适应以及多位置附件铆装的匹配调节,适应不同规格中、小批量生产的生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125587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561827.2
申请日:2019-06-26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3K3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回转工件切割设备,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回转工件中心的支撑装置和安装于支撑装置、用于沿支撑装置径向滑动并随支撑装置相对于回转工件周向转动的切割装置;及分别与支撑装置和切割装置相连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输入的切割路径指令分别控制支撑装置和切割装置动作以使切割装置沿预设切割路径切割回转工件的控制装置。切割装置能够同时沿径向和轴向移动,使切割装置能够执行由单一的径向及周向运动合成的切割路径。支撑装置、切割装置和控制装置三者的结合既能生成准确的切割路径,又能使切割装置按准确的切割路径自动切割回转工件,切割精度较高,自动化程度,劳动强度小,因此有利于提升切割质量和切割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62193B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210816346.3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6/903 , G06F16/9038 , G06F16/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艺知识应用方法、系统、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工艺知识管理及应用技术领域,预先建立包括N层存储结构的预设工艺知识库,以工艺知识对象为基本存储单元进行分层存储。具体的,各工艺知识对象均包括基本信息、对象关键字(以实现面向各生产对象)、技术关键字(以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确定该工艺知识对象可所属的各个类别)及保证第i层工艺知识对象与第i+1层工艺知识对象的映射关联的层级链接关系,在基于生产对象关键字按照对应预设执行逻辑搜索时,搜索结果能完整显示用户需要的工艺知识。该方案实现了对工艺知识的有效存储管理,解决了分类困难及冗余存储问题,应用实用性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1629784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77563.4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29/04 , G01N29/22 , G01N29/2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声检测设备。超声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容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至少两个超声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位于检测容器内,第一驱动装置与检测容器固接,第二驱动装置与检测容器可移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相对检测容器朝向第一驱动装置移动,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被配置为驱动环锻件绕自身轴线转动;至少两个超声检测装置位于检测容器的周侧,其中至少一超声检测装置与环锻件的端面抵接,并沿端面移动,至少另一超声检测装置与环锻件的侧面抵接,并沿侧面移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和超声检测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超声检测设备,检测效率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6242261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73486.5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B11/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涂层厚度无损检测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厚度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激光设备向待测试件的湿膜表面垂直打入激光后,获取探测设备监测获取到的多个激光反射波;根据每个激光反射波的波形特征信息、噪声影响度和其他声波混叠程度,从多个激光反射波中获取时间上相邻的第一底面回波对应的第一时间和第二底面回波对应的第二时间;确定待测试件的介质类型,并查询预配置的介质类型和涂层声速的映射关系,获取与介质类型匹配的涂层声速;根据第一时间、第二时间以及涂层声速,得到待测试件对应的涂层厚度。本申请的方法,筛选并利用底面回波确定反射波对应的准确回波时长,进而精准确认当前湿膜对应的涂层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44534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903752.2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6/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检验特性的数据结构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产品质量检验领域。包括:获取目标零件的参数化检验特性集合;将每个参数化检验特性均转化为文本型检验特性;将每个文本型检验特性均转化为结构化检验特性,并根据多个结构化检验特性,得到目标零件的结构化检验特性集合。本申请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在通过文件方式传输的过程中,丢失了上游系统中检验特性的参数化信息、检验特性数量以及管理属性等信息;同时图像识别技术对质量检测图纸要求高,存在识别不准确,文件传输数据量较大等问题;以及主要依靠人工确保检验特性传递的准确与完整,进而导致检验特性无法高效自动传递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