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05016B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510208119.2
申请日:2015-04-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N1/12
摘要: 本发明属于微藻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CO2作为碳源培养微藻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向使用含CO2的气体作为碳源的微藻培养液中添加Tris,显著提高了培养液中总无机碳源的浓度,进而提高了微藻的生物量产率。尤其在最适生长pH值为6~8的微藻的培养液中,该方法可以保证较高的CO2利用率,同时,所添加的Tris不被微藻细胞所消耗,可以起到反复固碳的作用,提高了经济性。与单乙醇胺相比,Tris对微藻几乎没有毒害作用,在添加终浓度为2~8mmol/L时,生物量产率都有所提高,并在添加终浓度为4~6mmol/L时,提高幅度最大。此外,微藻细胞的生化组成也不受Tris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2260629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010193837.4
申请日:2010-05-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至少一个流道,其中,每一流道包括:至少2块上挡板,设置于光照面的内壁面上;至少2块下挡板,设置于无光面的内壁面上;其中,上挡板和下挡板的长度方向与培养液流动方向的夹角大小为20~70度,且夹角方向相反。该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具有特定内部结构,能够实现藻细胞在光生物反应器的光区与暗区之间的来回穿梭,能发挥藻细胞的“闪光效应”,从而提高微藻规模培养的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微藻细胞的产量。本发明的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适宜于规模化培养各种微藻。
-
公开(公告)号:CN103421677B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310298122.9
申请日:2013-07-16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M1/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种用于微藻大规模培养的挡板开放池,该开放池的流道中设置有若干挡板于池底上,且挡板与培养液流动方向的夹角为20~70度,挡板至少有端与该流道的开放池壁之间留有泄口,挡板的高度低于培养液的深度。当培养液以定的流速在本发明的开放池内流动时,培养液在挡板的作用下会形成漩涡,从而在主体向前流动的基础上产生上下方向的运动(速度分量),推动藻细胞在光径方向上形成定的往复运动,从而实现藻细胞在开放池内的光区(表层)和暗区(下层)的来回穿梭。本发明能够充分发挥藻细胞的“闪光效应”,提高微藻大规模培养时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单位照光面积的产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382754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010273024.6
申请日:2010-09-03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发挥微藻“闪光效应”的光纤光生物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内设置侧发光光纤,所述侧发光光纤浸泡在藻液中,沿藻液的流动方向逐层布置,藻液在各层光纤构成的几何面的垂直方向上有速度分量;生物反应器内所设置的侧发光光纤的数目其中,V为藻液在光纤构成的几何面的垂直方向上的流速,V=0.1~1m/s,d为光纤直径,d≤30mm,L为光纤长度,l为光区的厚度l=0.5~5mm,K为光比例,K=0.05~0.3;反应器内设置光纤的层数N=F/D,D为相邻光纤层间的间距,D=V×(0.01~0.1s),F为光生物反应器在光纤构成的几何面的垂直方向上的长度。通过本发明既利用了光纤作为内光源,又实现了“闪光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细胞产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260629B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010193837.4
申请日:2010-05-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包括至少一个流道,其中,每一流道包括:至少2块上挡板,设置于光照面的内壁面上;至少2块下挡板,设置于无光面的内壁面上;其中,上挡板和下挡板的长度方向与培养液流动方向的夹角大小为20~70度,且夹角方向相反。该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具有特定内部结构,能够实现藻细胞在光生物反应器的光区与暗区之间的来回穿梭,能发挥藻细胞的“闪光效应”,从而提高微藻规模培养的光能利用率和提高微藻细胞的产量。本发明的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适宜于规模化培养各种微藻。
-
公开(公告)号:CN102876561A
公开(公告)日:2013-01-16
申请号:CN201110197276.X
申请日:2011-07-14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M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培养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微藻闪光效应的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包括罐体(1)、导流筒(2)、气体分布器(3)、顶盖(5)和内光源,所述内光源为分段发光的棒状光源(6);所述的棒状光源(6)与微藻培养液的流动方向平行;所述的棒状光源(6)由发光段(7)和非发光段(8)连续交替组成,用于在其周围形成连续交替的光区和暗区。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藻细胞的“闪光效应”,提高微藻规模培养的光能利用率,液体混合好,气液传质强度高,剪切力低。
-
公开(公告)号:CN101724549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810224196.7
申请日:2008-10-2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属于微藻的培养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大规模培养微藻的补碳装置在微藻封闭式培养中的用途,其用途在于在微藻封闭式培养中高效供给二氧化碳和/或将培养液中产生的溶解氧解析。所述的补碳装置为阱式补碳装置,该阱式补碳装置用于在微藻封闭式培养中供给二氧化碳进行补碳和/或将培养液中产生的溶解氧解析。本发明能够向培养液中补加二氧化碳,维持藻细胞对碳源的需求;同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光反应器单元中的溶解氧脱除掉,从而防止过高的溶解氧浓度对藻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本发明还具有高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率,能够有效降低微藻培养成本;可以对培养液的流动速度进行更好的控制,有效降低流体循环的功耗,加强光反应器内的混合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5296376B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410325711.6
申请日:2014-07-0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斜生栅藻生物量、油脂质量和培养体系稳定性的共生菌体系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共生菌体系由斜生栅藻和共生菌组成,所述共生菌为短波单胞菌(Brevunmdimonas sp.)、根瘤菌(Rhizobium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食酸菌(Acidovorax sp.)四个共生菌属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利用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应用于斜生栅藻培养过程中,单种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消耗斜生栅藻产生的胞外物质和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供斜生栅藻利用,创造了利于斜生栅藻生长的微环境,从而促进了斜生栅藻和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的物质交换和代谢。
-
公开(公告)号:CN101899385B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0910085248.1
申请日:2009-05-27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提高微藻规模培养的光能利用率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光照面的内壁面至少设置有2块垂直于培养液流动方向的挡板,且设置挡板之间的区域覆盖光生物反应器的培养液入口到出口之间有效光照面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对于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挡板的长度是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液流道宽度的30%~100%;圆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或椭圆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挡板的长度是培养液流道光照面的截面弧长的30%~100%。本发明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能够有效提高微藻细胞规模培养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微藻细胞的产量。本发明结构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适宜于规模化培养各种微藻,生产相关的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05296376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410325711.6
申请日:2014-07-0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斜生栅藻生物量、油脂质量和培养体系稳定性的共生菌体系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共生菌体系由斜生栅藻和共生菌组成,所述共生菌为短波单胞菌(Brevunmdimonas sp.)、根瘤菌(Rhizobium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食酸菌(Acidovorax sp.)四个共生菌属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利用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应用于斜生栅藻培养过程中,单种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消耗斜生栅藻产生的胞外物质和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供斜生栅藻利用,创造了利于斜生栅藻生长的微环境,从而促进了斜生栅藻和共生菌及其混合菌群的物质交换和代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