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9938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066580.X
申请日:2023-08-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4/6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功能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硫电池。所述双功能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酸化后的三维碳基体置于过渡金属阳离子盐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烘干后得到前驱体,对所述前驱体进行磷化处理得到所述双功能集流体。双功能集流体可用于电池作为正极集流体或负极集流体,集流体具有亲锂原子的性质,用来诱导锂离子的均匀沉积,从而提高无枝晶锂负极的库伦效率,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双功能集流体对含硫活性物质具有高效的吸附和催化作用,可以改善电池反应动力学并提升正极硫的利用率,对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电池的开发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03917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24875.0
申请日:2023-08-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10/0569 , H01M10/0567 , H01M10/0568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局部高浓度电解液及含有其的锂金属电池,所述局部高浓度电解液中采用无氟溶剂与无氟稀释剂,同时将高比例的无氟锂盐替代部分含氟锂盐,显著降低电解液体系中的氟元素含量,大大降低成本,且避免氟元素引起的脱氟酸化的问题,提升稳定性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无氟锂盐与含氟锂盐形成竞争机制,显著提高了体系的混合熵变,有效提高离子电导率及界面反应速率,有利于提升电池倍率性能,且该电解液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锂金属负极界面与高电压正极界面,适用于构建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的电池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7013084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210476215.5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10/0569 , H01M10/0567 , H01M10/0568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离子导体准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所述单离子导体准固态电解质包括聚合物基体、锂盐、含氟添加剂和砜类溶剂;所述聚合物基体的单体由A和B反应得到;所述A包括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和/或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所述B为硼酸酯类化合物。本发明通过加入砜类溶剂和含氟添加剂有利于提高电解质体系的耐高压能力和界面稳定性,由于硼酸酯类化合物与砜类溶剂和含氟添加剂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能够用来固定阴离子的迁移和促进锂盐的解离,从而提高准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和离子电导率,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031476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111247893.6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固态电解质包括三维无机固态电解质骨架和聚合物电解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无机固态电解质和聚四氟乙烯进行混合和研磨,得到三维无机固态电解质骨架;而后在得到的三维无机固态电解质骨架中加入聚合物电解质,得到所述复合固态电解质。本发明通过构建相互连接的三维无机固态电解质骨架,提高了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含量,同时采用无溶剂的制备工艺,原料成本低廉,反应条件温和,具备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工业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165290B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1810139907.4
申请日:2018-0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10/056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钠离子电解质、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固态钠离子电解质包含:连续的有机相,其由高分子纤维聚集形成;钠盐电解质,其分布于所述高分子纤维内部及连续的有机相所含孔洞内。所述固态钠离子电解质为超薄柔性薄膜形态的。所述制备方法包括: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高分子溶液喷射到选定接收面上而形成连续的二维或三维结构,对所述二维或三维结构进行加压处理使其致密化,获得连续有机相,而后以钠盐电解质溶液浸渍连续有机相,使钠盐电解质进入组成连续有机相的高分子纤维内和连续有机相所含孔洞内,形成固态钠离子电解质。本发明固态钠离子电解质具有超薄、柔韧,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性能优异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216821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910596925.X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电池材料包括活性材料以及自组装在所述的活性材料的表面的包覆层,所述的包覆层的包覆材料为带疏水长链的磷酸基高分子。本发明的电池材料的包覆层薄而均匀,疏水性强,环境稳定性好,从而能够节约材料储存成本,并且,电池材料组装成电池后的循环性能好,容量保持率高。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可批量制备且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9994071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217707.6
申请日:2025-02-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4/64 , H01M4/66 , H01M4/04 , H01M4/1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弹性集流体包括金属箔材和设置于所述金属箔材至少一侧表面上的弹性碳界面层,所述弹性碳界面层包括弹性碳材料、导电添加剂和粘结剂;所述弹性碳材料包括空心碳和/或生物质基多孔碳,所述生物质基多孔碳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具有孔洞结构。本发明通过将空心碳和/或生物质基多孔碳作为弹性碳材料,与导电添加剂和粘结剂混合后,涂覆于金属箔材至少一侧表面上形成弹性碳界面层,在不影响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情况下,增加了集流体表面的粗糙度,动态地减轻了界面应力,使界面持久地保持导电连接,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极的电化学稳定性,并且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大规模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90528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311405303.7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IPC: H01B1/12 , H01M10/0565 , H01M4/13 , H01M4/36 , H01M10/052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混合型导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合物混合型导体包括导电聚合物、砜类小分子添加剂和电解质盐;所述砜类小分子添加剂和电解质盐的质量比为(1‑3):(1‑3)。本发明将结合电解质盐的固态砜类小分子导离子组分引入导电聚合物中得到一种兼具离子和电子输运能力的聚合物混合型导体,并应用于固态电池正极中,以此提高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82441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46741.1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铜箔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复合铜箔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磁控溅射在聚合物基底上沉积铜层,然后通过液相浸泡处理或气相沉积处理,在沉积铜层的聚合物基底上包覆自组装分子过渡层,得到复合结构层;(2)对步骤(1)所得复合结构层依次进行水电镀处理与后处理,得到所述复合铜箔。本发明通过在磁控溅射金属层表面修饰与金属铜具有较强结合力的化学分子作为过渡层,增强了磁控溅射金属层与水电镀层的粘结力,结合水电镀工艺及配方的优化,提高了复合铜箔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6742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92658.8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PC: H01M10/0565 , D01F6/40 , D01F6/42 , D01F6/32 , D04H1/4282 , D04H1/43 , D04H1/4318 , D04H1/435 , D04H1/4326 , D04H1/4382 , D04H1/728 , H01M10/0525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包括有机聚合物三维纤维网和包覆于所述有机聚合物三维纤维网表面的电解质类凝胶层;所述电解质类凝胶层包括无机盐电解质和含羟基溶剂。本发明所述复合固态电解质膜中,有机聚合物三维纤维网作为一种强大的互联框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完全互联的开放多孔结构,可以在复合固态电解质膜中创建长程连续的离子传导通道,进而增强离子传导。使用含羟基溶剂的无机盐电解质溶液与有机聚合物三维纤维网反应,在有机聚合物三维纤维网表面原位形成电解质类凝胶层,可以实现两相界面的离子的快速传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