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42246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110975109.7

    申请日:2021-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页岩气水平井影响布井的参数,包括:完井参数:水平段穿行气层比例、水平井段长、井间距、AB靶点垂深;地质参数:岩气层埋深、地层倾角、地应力、裂缝发育程度;和气藏参数:地层压力;2)对每个参数进行特征值分解,根据特征值矩阵进行过滤降维;3)根据获取到并经过过滤降维处理的数据,通过训练数据构建决策树模型,利用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并优化影响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本发明方法得出优化后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以指导页岩气水平井部署,以使页岩气水平井获得更高的产能,为页岩气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页岩非均质性划分与对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03798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1268787.5

    申请日:2016-12-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非均质性划分与对比方法,该方法包括:1)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为页岩储层的垂向非均质性划分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2)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中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中分析确立页岩储层不同高频层序段的宏观非均质性的纵横向变化特征;3)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中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确立不同高频层序段页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纵横向变化特征;4)小层划分与对比,在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中,依据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中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小层精细划分。使用本发明方法选取纵横向均质性高的页岩储层作为持续稳产式开采选层,并为后期的页岩气的开发纵向选层、平面分区及开发技术政策提供地质依据。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42246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0975109.7

    申请日:2021-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页岩气水平井影响布井的参数,包括:完井参数:水平段穿行气层比例、水平井段长、井间距、AB靶点垂深;地质参数:岩气层埋深、地层倾角、地应力、裂缝发育程度;和气藏参数:地层压力;2)对每个参数进行特征值分解,根据特征值矩阵进行过滤降维;3)根据获取到并经过过滤降维处理的数据,通过训练数据构建决策树模型,利用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并优化影响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本发明方法得出优化后页岩气水平井布井参数,以指导页岩气水平井部署,以使页岩气水平井获得更高的产能,为页岩气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一种利用小角中子散射定量表征页岩润湿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52149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701030.5

    申请日:2021-06-2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利用小角中子散射定量表征页岩润湿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备待测页岩样品;S2,对待测页岩样品进行小角中子散射实验,分别得到每个待测页岩样品的第一次页岩孔隙体积与孔径分布图;S3,制备混合溶液;S4,将待测页岩样品放入混合溶液中进行浸润;S5,将每个待测页岩样品分别进行小角中子散射实验,得到每个待测页岩样品的第二次孔隙体积与孔径分布图;将相对应的每个第一次页岩孔隙体积与孔径分布图中的结果与第二次孔隙体积与孔径分布图中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每个待测页岩样品的页岩润湿性进行定量表征。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对页岩微观孔隙的润湿性进行定量表征,误差小。

    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

    公开(公告)号:CN11364314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110941847.X

    申请日:2021-08-1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页岩气储层水平井多层级控制构造建模,包括:S1.整理研究区地质数据;S2.计算研究区各小层的地层厚度等值线图;S3.建立多口虚拟井,并计算其分层数据;S4.建立关键层面;S5.建立构造模型I;S6.重新评价关键层面和垂直厚度等值线图;S7.建立构造模型II;S8.将水平井各水平段层位与其在构造模型II中的层位相比较:若二者不同,则根据S3在层位不同处添加虚拟垂直井,并重复S5至S7中的操作,直至二者相同为止;若二者相同,计算构造模型I与构造模型II中相对应的各小层的层面差异;若差异较大,则把构造模型II标记替换为构造模型I,重复S6至S7中的操作,直至差异较小为止;若差异较小,标记构造模型II为最终模型。该方法精度高且适用范围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