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03188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410245974.6
申请日:2014-06-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IPC: G01F2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油水界面检测仪和油罐液位计检定装置,包括检定装置主体、主体钢板尺、梯台装置、液位计距离调节装置、油水混合液注入装置,所述检定装置主体周侧分别设置有主体钢板尺、油水混合液注入装置;所述检定装置主体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梯台装置、液位计距离调节装置。本发明使油罐液位计检定装置能够检定目前市面上所有种类的液位计,同时显著扩大了液位计量程的检定范围,并且填补了没有油水界面检测仪检定装置的国内空白。具有计量精确,工艺成熟,性能可靠,操作维护方便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84906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311339160.4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IPC: G06F30/18 , G06F30/27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油田甲烷监测布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基于待监测油田的甲烷排放设施识别信息,编制网格化甲烷通量初始场;基于预设风速计算多个高程的风矢量场,以及基于多个高程的风矢量场通过与甲烷排放源位置的协同分析,确定监测站点位置的初始可行域;基于预设监测站点数量,采取蒙特卡洛方法在初始可行域内初始化监测站点位置;计算每个监测站点的量化足迹场,以及基于量化足迹场得到每个监测站点对应的监测能力的评估结果;基于每个监测站点对应的监测能力的评估结果和预设的优化规则,得到最优的监测站点位置信息。由此,可以为指定待监测地区设计并优化甲烷监测网,为能源行业的甲烷排放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802617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211416858.7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 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
IPC: C01B32/348 , C01B32/33 , C01B32/354 , B01J2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石油基/生物质的活性炭吸附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所述活性炭吸附剂以含碳量较高的渣油和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质高分子与无机纳米粒子多酸自组装形成,同时实现活性炭表面极性和孔道结构的调控,兼顾改善吸附容量和脱吸附效率,使所述活性炭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达到800~2000m2/g,对C1~C6烃类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常温下脱附率可达95%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9643726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311189598.9
申请日:2023-09-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IPC: G01N30/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田损耗气检测匀相还原装置,属于油田损耗气检测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油田损耗气检测匀相还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温转输器、恒温输气管和恒温加热箱;所述恒温转输器包裹在采样设备的外壁上且与采样设备外壁之间具有热气的通道,所述通道具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恒温加热箱用于对气体进行加热;所述恒温输气管用于将恒温加热箱的排气管与通道的进气管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开发气样匀相还原技术,能够准确还原油气在储罐等排放源中的初始温压环境,提高化验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27560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717170.2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 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油储罐油料碳排放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属于环境保护及节能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与储罐呼吸阀的压力口连接的气体流量计一、温度传感器一和自吸式气体取气口,与储罐呼吸阀的真空口连接的气体流量计二,设置在储罐顶部用于测量罐体内部液体高度的超声波液位计以及若干设置在储罐内部的气体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对经自吸式气体取气口取样的混合气组分进行检测的气体组分分析检测系统以及对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的PLC系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装置测量不同石油储罐油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根据所测参数,测算出油料蒸发损耗量,再将损耗量折算为碳排放,为碳排放量的统计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673785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29677.0
申请日:2023-05-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的油气损耗高值点自动识别定位方法,包括:提取油田生产数据库全流程各环节的油气损耗活动数据并写入数据库;计算油气损耗活动数据并将将结果写入数据库;选取过阈值模型阈值;帕累托分布函数拟合;确定油气损耗高值点的阈值;对油气损耗高值点节点进行定位。本发明通过对油田油气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节点的油气损耗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带地理信息的油气损耗高值点自动识别和定位,有利于发现油田全流程油气损耗的关键节点,为油田开展油气损耗的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626034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1410621245.6
申请日:2014-11-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油井产气量自动计量装置,包括主管道,所述主管道上下两侧各开通一个旁通管,其中底部的旁通管为液体流道,上侧的旁通管为气体流道,所述主管道的前端口设置气液旋流分离器,所述气体流道内设置一个伸向并朝向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导气管,所述上侧的旁通管上还设置气体体积流量计。所述导气管外侧与主管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此间隙为液环的通过间隙。所述上侧的旁通管内还设置二级分离器,所述导气管连接在二级分离器前端,气体体积流量计设置在二级分离器的后方。计量装置体积小,性能可靠,操作维护方便,适用于油井口使用。计量工艺简单,成本适中,计量精度高,且低碳环保,无污染,可满足油田生产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5626034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621245.6
申请日:2014-11-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油井产气量自动计量装置,包括主管道,所述主管道上下两侧各开通一个旁通管,其中底部的旁通管为液体流道,上侧的旁通管为气体流道,所述主管道的前端口设置气液旋流分离器,所述气体流道内设置一个伸向并朝向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导气管,所述上侧的旁通管上还设置气体体积流量计。所述导气管外侧与主管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此间隙为液环的通过间隙。所述上侧的旁通管内还设置二级分离器,所述导气管连接在二级分离器前端,气体体积流量计设置在二级分离器的后方。计量装置体积小,性能可靠,操作维护方便,适用于油井口使用。计量工艺简单,成本适中,计量精度高,且低碳环保,无污染,可满足油田生产需要。
-
公开(公告)号:CN105203188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410245974.6
申请日:2014-06-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IPC: G01F2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油水界面检测仪和油罐液位计检定装置,包括检定装置主体、主体钢板尺、梯台装置、液位计距离调节装置、油水混合液注入装置,所述检定装置主体周侧分别设置有主体钢板尺、油水混合液注入装置;所述检定装置主体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梯台装置、液位计距离调节装置。本发明使油罐液位计检定装置能够检定目前市面上所有种类的液位计,同时显著扩大了液位计量程的检定范围,并且填补了没有油水界面检测仪检定装置的国内空白。具有计量精确,工艺成熟,性能可靠,操作维护方便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220472383U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22124525.3
申请日:2023-08-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的原油换热装置,涉及油田开采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中心管、套管和换热盘管,中心管架设在壳体内腔中,其内腔上部设有隔板;隔板将中心管内腔分为输入腔和回流腔,套管套设在中心管的外侧,其上端固定在壳体的顶部;换热盘管设有多根,架设在壳体和套管间的环空中,其上端贯穿套管与输入腔连通,其下端与回流腔底部连通;壳体顶部设有热工质输入管、热工质输出管、原油输入管、原油输出管和清洗液输入管,其底部设有排污口;本装置通过多根换热盘管的结构设计,增加了热工质与原油的接触面积,通过中心管和套管的设计,使得热工质和原油均呈U形流动,增加了二者的接触时间,有效地提升了换热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