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60310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111174847.8
申请日:2021-10-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8F226/02 , C08F220/58 , C08F220/56 , C08F220/34 , C09K8/0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提切剂和包含其的井浆气滞塞,所述聚合物提切剂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的三元共聚物,其中所述第一单体为丙烯酰胺,所述第二单体为含C=C的有机季铵盐或N‑烯基取代吡咯烷酮。所述气滞塞配制简单,可以弥补目前气滞塞体系配制时间长、配制空间要求高等缺点,提高施工效率,且该井浆气滞塞抗温达180℃,可循环入井,不影响井浆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073755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0272299.6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枝形大分子偶联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树枝形大分子偶联剂的制备原料包括多元胺、丙烯酸酯类和硅烷偶联剂,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含氨基硅烷偶联剂或含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并且,所述多元胺中氨基和/或亚氨基上含有的氢原子摩尔数为a mol,所述丙烯酸酯类的摩尔数为b mol,其中,a:b=1.1:1~10:1。本发明中通过特定的原料多元胺、丙烯酸酯类和硅烷偶联剂在特定的摩尔配比下制备得到的树枝形大分子偶联剂同时具有树枝形聚合物和偶联剂的性能,并能够显著提高无机填料和有机聚合物之间的界面性能,由该树枝形大分子偶联剂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等力学性能均得到有效的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4075303B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010800441.5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8F8/42 , C08F220/06 , C08F220/10 , C08F222/02 , C08G63/91 , C09K8/035 , C09K8/508 , C09K8/42
-
公开(公告)号:CN114989438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110227412.9
申请日:2021-03-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酯类树枝状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酯类树枝状聚合物由端羟基树枝状聚酯与烯基单体聚合得到;所述端羟基树枝状聚酯由含两个以上端羟基的化合物与含两个以上端羟基的羧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或者,所述端羟基树枝状聚酯由含两个以上端羟基的化合物与含两个以上端羟基的羧酸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本发明的聚酯类树枝状聚合物的封堵和降滤失剂性能优异,在显著降低滤失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泥饼渗透性,可有效封堵井壁微裂缝,兼具封堵和降滤失的双重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434699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1910027125.6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8F292/00 , C08F220/56 , C08F220/06 , C09K8/512 , C09K8/516 , C09K8/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交联剂、可自解堵胶塞及制备方法。所述胶塞包括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以下组分:丙烯酰胺5‑25%;丙烯酸钠0‑20%;引发剂0.01‑0.5%;缓聚剂0‑1%;乳化剂0.1‑0.5%;有机溶剂0.1‑0.5%;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交联剂0.1‑2%;余量为水。本发明的自解堵胶塞在未成胶时易泵入地层,成胶时间可控,成胶后强度高,同时在一定温度一定时间条件下会自解堵,即胶塞的三维网络结构变成线性结构,强度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4539991A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011343714.4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井液超润滑材料,包括瓶刷型聚合物、透明质酸或其盐以及水。其中,所述瓶刷型聚合物为聚烯丙基胺‑接枝‑聚乙二醇共聚物(PA‑g‑PEG)。在本发明的钻井液超润滑材料中,所述瓶刷型聚合物与透明质酸或其盐形成阳离子复合体结构,有利于与整体带负电荷的井壁泥饼表面更好地吸附,而且在瓶刷型聚合物与透明质酸或其盐存在下,使摩擦表面高度水合并表现出了协同作用。此外,本发明的瓶刷型聚合物以及超润滑材料的制备容易且环保,产品质量稳定,制备成本低效果却更优,易于大规模生产,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077812A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816907.0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8 , E21B21/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设计钻井液流变参数的方法,包括:基于针对目标井段的钻井液流变状态,计算不同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以及多组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对不同流变模式进行线性化解,基于此,优选最佳流变模式;根据最佳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和钻井液设计相关参数,分别计算井壁冲蚀系数、岩屑输送比和环空动压系数;根据井壁冲蚀系数、岩屑输送比和环空动压系数,利用预设的环空状态表征参数安全范围,对当前环空的安全状态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确定当前目标井段的流变参数设计结果。本发明能够合理反映井眼净化、井壁稳定、悬浮岩屑以及井内液柱压力激动的环空状态,有利于保障钻井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钻井安全优质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14075303A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800441.5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8F8/42 , C08F220/06 , C08F220/10 , C08F222/02 , C08G63/91 , C09K8/035 , C09K8/508 , C09K8/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井液用地层环境[H+]响应型井壁稳定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井壁稳定处理剂由包括丙烯酸类共聚物、聚酯、有机碱、铁盐、分散改性剂和小分子有机酸在内的组分制备而得。所述井壁稳定处理剂能够利用地层环境[H+]激发,实现地层环境下的快速精准释放,通过释放出不同形态羟基氢氧化铁簇合物修复组分,通过快速聚集、定向吸附反应,实现对地层微裂缝的内部修复和定点强化,可大幅度减少井壁稳定处理剂的用量,同时实现对井下微裂缝第一时间的固壁强化,阻隔水化作用通道,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有效地提高地层井壁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75065A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800873.6
申请日:2020-08-1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4B28/26 , E21B33/138 , C09K8/4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破碎性地层化学固壁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超前注入施工方法。所述化学固壁剂包括矿渣、膨润土、水玻璃、石膏和超细方解石。本发明所述超前注入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在近钻头上部加入封隔器;开展深部破碎性地层钻前预测;揭开破碎带适合深度,超前注入所述化学固壁剂;将化学固壁剂驱替进入地层;候凝等待;钻揭破碎带。本发明通过向破碎性地层中超前注入化学固壁剂,整体提高岩体力学强度,提高长裸眼段井壁稳定性,显著降低卡钻、埋钻风险,是一种大幅度提高深部破碎性地层井壁稳定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9749722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1711064380.5
申请日:2017-11-0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石油钻井中油基钻井液领域的一种自润滑液体状支化聚合物提切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油基钻井液。所述自润滑液体状支化聚合物提切剂,包含以下组分的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制备而得:A类物质:Xi‑R1‑X’j;其中,X为羧酸根基团,X’为羧酸酐;i,j均≥0,且酸性基团总数x=i+2j≥2;B类物质:Ym‑R2‑Y’n;其中,Y为‑NH2基团或‑NH基团,Y’为醇羟基或酚羟基,m和n均≥1,且碱性基团总数y=m+n≥2;并且,i+2j+m+n≥5;R1和R2均为直链、支链或环状脂肪族烷基或者芳香族烷基,碳原子数在1~72范围内;本发明的支化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自润滑和低粘度效应,可提高油基钻井液体系整体的结构力,降低有机土的用量以及油基钻井液体系对于低密度固相的容限,解决了油基钻井液在大位移井和水平井施工过程中的流变性调整和井眼清洁技术难题。
-
-
-
-
-
-
-
-
-